本文作者:819848

老河口汉策水投2022年债权(老河口汉江』湿地公园)

819848 2023-07-18 99
老河口汉策水投2022年债权(老河口汉江湿卐地公园)摘要: 第五编隋唐五代部  第二十二章统一盛运之再临【隋室兴亡及唐初】2  一、隋代帝系及年历2  二、隋代国计█之富足2  三、炀帝之夸大狂4  四、唐代帝系及年▃历6  五、贞观之治7  ...

第五编隋唐五代部

  第二十二章统一盛运之再临【隋室兴亡及唐初】2

  一、隋代帝系及年历2

  二、隋代国计之富足2

  三、炀帝之夸大狂4

  四、唐代帝系及年历6

  五、贞观之治7

  第二十三章新老河口汉策水投2022年债权的统一盛运之下之政治机构【盛唐之政∏府组织】9

  一、宰相职权之再建9

  二、地方政治之整顿13

  第二十四章新的统一盛运下之社会情态【盛唐之进士府兵与农民】14

  一、唐代之贡举制15

  二、唐代之租庸调制16

  三、唐代之府兵制19

  第二十五章盛运中之「衰象(上)【唐代租税制度与兵役制度之废弛】21

  一、由租庸调ㄨ制到两税制21

  二、自府兵到方镇与禁兵24

  第二十六章盛运中之衰象(下)【唐代政府官吏与士人之腐化】26

  一、政权之无限止的解放26

  二、政府组织之卐无限止的扩大29

  第二十七章新的统一盛运下之对外姿态【唐初武功及中叶Ψ以后之外患】34

  一、安史之乱以前34

  二、安史□ 之乱以后☆39

  第二十八章大时代之没落【唐中叶以后政治社会之〒各方面】42

  一、唐中叶以后之藩镇42

  第二十九章大时代之没落(续)52

  二、唐中叶以后之宦官52

  三、唐中叶以后之朝士与朋党53

  第三十章黑暗时代之大」动摇【黄巢之乱以及五代十国】58

  一、流寇与唐室之倾覆58

  二、五代十国60

  三、契丹之兴起64

  四、中原民众之疾苦67

  五、中国之南北分裂68

  第二十二章统一盛运之再临【隋室兴亡及唐初】

  中国经过四百≡年的分崩动乱,终于盛运再临,而有隋唐之统一。

  一、隋代帝系及年历

  隋代三帝,三十九年。

  自开皇九≡年灭陈,统一中国,迄于灭亡,不过三十年。下开唐室,正与西汉前的秦代〓一样。

  二、隋代国计之富足

  隋室虽祚短运促,然其国⌒ 计之富足,每为治史者所艳称。自汉以来,丁口之蕃『息,仓廪府库之盛,莫如隋。

  按:当时齐、周户数合计,已超踰魏孝文迁洛时←一百万,较之江南陈氏所有,踰十二倍。口数踰陈氏几及十五倍,较西晋太康全国统一时,几踰一倍。此亦北方政治已上轨道之证。

  又按:后周禅隋,有户三五≡九九六〇四,开皇九年平陈,又收户五〇〇〇〇〇;至大业二年,前后二十六年,户增四八〇七九三二。通典谓:“时承周、齐,人依豪室,禁纲隳紊,奸伪尤滋。高炯↓建输籍之法,定名轻数,使人知为浮客,被疆家收大半之赋;为编氓,奉公上,蒙轻减之征。先敷其信,后行其令,烝庶怀惠,奸无所容。隋氏资储,遍于天下,人俗康阜;颎之力焉。”盖隋政仍沿北魏均田制以来用意,脱私户,归公家,而达于完全成功也。

  自晋至隋户口㊣ 一览:

  晋武帝太康元年

  户

  二、四五九、八〇〇(2,459,800)

  口

  一六、一六三、八六三(16,163,863)

 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

  户

  九〇六、八七〇(906,870)

  口

  四、六八五、五〇一(4,865,501)

  齐梁

  未祥

  陈

  户

  五〇〇、〇〇〇(500,000)

  口

  二、〇〇〇、〇〇〇(2,000,000)

  魏孝文迁洛

  比晋太康倍而有余,约五百∏万户。

  尔朱之乱

  户

  三、三七五、三六八(3,375,368)

  小郡户

  二〇;口一百而已

  北齐

  户

  三、〇三二、五二八、(3,032,528)

  口

  二〇、〇〇六、八八〇(20,006,880)

  北周

  户

  三、五九〇、〇〇〇(3,590,000)

  口

  九、〇〇九、六〇四(9,009,604)

  隋大业二年

  户

  八、九〇七、五三六(8,907,536)

  口

  四六、〇一九、九五六(46,019,956)

  隋制多↘沿于周,然周时酒有榷,盐池、盐井有禁,市有税,隋初【开皇三年。】尽罢之,所仰惟赋调,亦复甚轻。

  调绢一匹者减为▅二丈,役丁十二番者减为二十日。九年平陈,给复十年。自余诸州,并免当年租税。十年,百姓年五十者,输庸停役。十二年河北、河东田租三分减一,兵减半,功调全免。

  所以府库充↙盈者则有数端:

  一、周灭齐,隋灭陈,均未经甚大之∑ 战祸,天下宁一,已有年数。

  二、自宇文泰、苏绰以来,北朝君臣大体均能注意吏治。隋承其风而弗替。

  帝受禅,杨尚希上表,以为:“今郡国ξ 倍多于古,或地无百里,数县并置;或户不满千,二郡分领;人少官多,十羊九牧。”帝嘉之,遂罢天下诸郡。时←剌史多任武将,不称职,柳彧上表谏,多为罢免。【又制刺史不督军,别置都尉,使军民分治。】又使←彧持节巡河北五十二州,奏免长吏脏污ζ 不称职者二百余人。开皇三年,长孙平为↙度支尚书,奏令民间立义仓,自是州里丰衍。其他长吏,多有吏干惠政,为当时所称。【如歧州刺史梁∑ 彦光、相州刺史卐樊叔略、新丰令房恭懿等。】惟惜隋ζ 史遗阙,不能详载。【如刘仁恩、韩则等见张煚、高构诸传。】又如苏威之责五品不逊,立“余粮簿”,【威好立条章,每岁责民间五品█不逊,或答云:“管内无五品家。”又为“余粮簿”,欲使有无相赡,时议以为烦迂,罢之。威尝谓:“江南人有学业〖者,多不习世务”,此可见当时南、北学〇风之异也。】辛公义、刘旷之听讼,【公义露坐狱中以听讼,讼者系狱,则宿听事,不归寝阁。旷则称说义理,晓谕讼者,而不决其是非。】王伽之纵囚,【伽罢遣防送卒,纵流囚李参等七十余人,与约期至京,曰:“如致前却,当为》汝受死。”参等皆如期。至唐太宗纵▓囚,亦承∑此等风气而来也。】此等俨如在王莽、光武之世。自非社会经学╲儒术流行既久,不能有此。【当时如牛弘、薛道衡、李谔、高炯、李德林、苏威之徒,皆以学人而通达〗政术。裴政定律,尤为后所依用。宇文、高氏之世,死刑有五,曰磬、绞、斩、枭、裂;又有门房之诛。隋律死∮刑斩、绞二者;非谋反大逆无族刑;改鞭曰仗,改杖为笞;定笞、杖、徒、流、死五等。】若知∑隋代学风世化如此,则吏治之渐上轨道,自不足奇。

  三、其尤要者,则为中央政令之统一,与社会阶级之消融。古代之贵族封建,以及魏、晋以来之门第特权,至此皆已消失。全社会走上一平等线,而隶属于一政权之下。故下层之负担尚甚轻,而上层之收入已甚足。

  此层乃隋代与西汉不同之点。西汉积高、惠、文、景三世四帝六十年之休养,至武帝而始盛;隋⌒则文帝初一天下,即已富足。盖汉初尚未脱封建蜕,有异姓、同姓「诸王侯,自韩、彭菹醢(hǎi),迄于吴、楚称兵,财富不能集于中朝。中央政权所直辖者,不及全国三分之一。王室虽恭俭,而诸王侯封君莫不骄奢自纵,与隋初形势大不同。

  至于王室生活之节俭,仅其余事。

  惟吏治已上轨道,社会「上特殊势力已趋消失,对外无强△敌之胁迫,此时的统治权所急切需要者,乃为一种更高尚、更合♂理的政治意识,而惜◇乎隋文帝说不到此。

  隋文奋励为政,坐朝或至日昃,五品以上引之论事,宿●卫传飧而食,勤于吏治而无大度。开皇十四年大旱,是时仓库盈溢,乃不放赈,令民逐粮。唐太宗谓其“不怜◇百姓而惜仓库”。仁寿元年,诏减国子学生只留七十人,太学、四门、州、县并废,虽有谏者不听。隋〗文殆以空设学校为糜费也。

  在其末年,天下储积,足供五、六十年,遂◢以招来炀帝之奢淫。

  炀帝大业二年置洛口仓,仓城周围▼二十余里,穿三千窖。又置回洛仓,仓城周围十里,穿三百窖,窖◇容八千石,共可积米二千六百万石。李密藉以为乱,凭人负取,群盗来就食者并家属近百万口。

  三、炀帝之夸大狂

  炀帝即位,即∞营建东都,每月役丁二百万。

  炀帝诏:“南服遐远,东夏殷大,因机顺动,今也其时。”为适应大一统之ζ 局面而建设新中央,自魏孝文已有此计⌒ 划矣。

  元年开通济渠,引糓、洛水达河,引河入汴,引汴入泗以达淮。

  魏孝文告李冲:“欲自邺通渠于洛,从洛入河,从河入汴,从汴入清,以至于淮。南伐之日,下船而战,犹开户而战。此乃军国之大计。”则魏孝文亦已先有此意,至隋炀而实现。此乃为贯通中国南、北两方新形势之伟大工程也。

  遂南游扬州。

  渠广四十步,旁筑御道,自长安至江都筑离宫四十余所。造龙船四重,高◣四十五尺,长二百尺,挽船士八万,舳舻相接二百里,骑兵翼两岸。

  三年,北巡榆林,【甲士五十@ 万。】幸启民可汗帐,筑长城。【四年又筑。】

  四年,开永济渠,引沁水南达河,北通涿郡。【发河北诸郡ω 男女百余万。】

  六年,通江南河,自京口至余杭,长八百里,广十丈。

  八年,亲征高丽,发◣兵踰百万,分二十四军。九军渡辽凡三十万,还至辽东者不足三千人。

  九年、十年,再伐高丽,天下遂乱。

  这是炀帝的夸大狂。一︼面十足反映出当时国力之充实,一面是炀帝自身已深深染受了南方文学风气之薰陶。

  隋文平陈,以炀帝为扬州总管,镇江都,置学士至百人,常令修撰,成书万七千余卷。【此等皆沿齐、梁故习。又按:炀帝在扬╳州,聚书至三十七万卷。】在此时期,炀︽帝殆已深深呼吸到南方文学的新空气。

  史称炀帝早年“沉深严重,【史亦以此四字描写文帝。】朝野属望。文帝幸其第,见乐器弦多╳断绝,又有尘埃。尤自矫饰,时称仁孝。”则炀帝此时意态尚不同。帝好吴语,正见其染南风之深。在江⌒都谓萧后曰:“侬不失为长城公,卿︽不失为沈后”,其欣慕南朝可想。

  其后常以文学自负。

  谓:“天下皆谓朕承袭绪余,以有四海;设令与士大夫高选,亦当为天子矣。”

  朝臣』至有以文词见忌死者。

  薛道衡死,帝曰:“能作‘空梁落燕泥,否老河口汉策水投2022年债权?”王胄死,帝诵其佳句曰:“‘庭草无人随意绿,,复能作此语ξ邪老河口汉策水投2022年债权?”惟此均不载于↑隋史,而通鉴收之。

  当时北朝虽以吏治、武〖力胜过南方,若论文学风流,终以南朝为胜。

  北齐书魏收△传:“魏收、邢卲更相ξ訾(zǐ)毁,各有朋党。卲云:‘江南任昉(fǎng),文体本疏,魏收非直模拟,亦大偷窃。’收曰:‘伊常于沈∮约集中作贼,何意道我偷任昉!,时人谓:‘见邢、魏之臧否,即是任、沈之优劣。’”又元文遥传:“济阴〖王晖业尝大会宾客,有人将河■逊集初入洛,诸贤皆赞赏之。”

  文帝只知有吏治,【光武亦尚吏ζ治,而◆能文之以儒术,为隋文所不如。】并无开国理想与规模。【若使有苏绰、王通诸人佐之,必然另有一番气象。】炀帝则染到了南方文学风尚,看不起前人简陋。【此在文帝时,朝◆廷一切仪注礼文,早有摆弃北周,改袭齐、陈者。一因北周模古,简陋之中杂以迂怪,风尚所趋,转向齐、陈,一也。二则文帝篡周,尽屠宇文氏,盖自有私意欲超出其上,不甘因循,二也。然文盛之弊,则至炀帝时而始著。】

  隋书文学传ζ谓:“炀帝初习艺文,有非轻侧之论。暨乎即位,一变其风。其与越公书、建东都诏、冬至受朝诗及拟饮马长城窟,并存雅体,归于典制。虽意在骄淫,而词无浮荡。故当时缀文之士,遂得依而取正焉。”此谓“意在骄淫”,即承南方文学风ω尚也。谓“词无浮荡”,则承北朝苏绰诸人之影响。又按:唐天授时,左补阙薛谦上疏,谓:“晋、宋只重门资,有梁雅爱属辞,陈氏特珍赋∩咏。逮至隋室,余风尚存。开皇中,纳李谔之论,下制禁断文笔浮辞。炀帝嗣兴,又变前法,置进士等科。于是后生之徒,相复仿效,缉缀小文,名之策学。不以指实为本,而以虚浮为贵。”是炀帝之♀设进士科,虽非专考诗赋,然要为沿袭南朝尚文∩之风气,在唐初尚多知之者。

  狂放的情思,骤然为大一统政府之富▂厚盛大所激动,而不可♂控勒。于是高情远意肆展无已,走上了秦始皇的覆辙。

  炀帝雄才大略不如始皇,而同为带有极度的贵※族气分,故两人皆不能恤¤民隐。当时南方文学,本为变相贵族之产物也。【炀帝外慕经术,内好文学,则颇似汉武。】

  能把南方的文学与北方吏治、武力绾(wǎn)合,造成更高、更︽合理的政权,则是唐太宗。【隋代政〗制承南、北,大抵政风颇沿北周,礼文兼采齐、陈。唐承其后,犹汉之袭秦,唐制即隋制也,惟运用者之♂精神特为有殊耳。其隋制兼承南、北之详,当读隋书各志。】

  又按:唐臣多出贵胄,唐高祖,西魏八柱国唐公李虎孙,周明敬、隋文献皇后之外戚,娶周太师窦↑毅女。毅,周太祖婿。宰相萧瑀(yǔ)、陈叔达,梁、陈帝王之子。裴矩、宇文士及,齐、隋驸马都尉。窦威、杨恭仁、封德彝、窦抗,并前朝师保之裔。其将相裴寂、唐俭、长孙顺德、屈突通、刘政会、窦轨、窦琮(cóng)、柴绍、殷开山、李靖等,并是贵胄子弟。故︾唐制得斟酌南、北,开国即︻规模宏远,汉、宋所不逮。

  四、唐代帝系及年历

  唐代凡二十帝,二百九十年。

  五、贞观之治

  唐︾太宗是中国史上一个杰出的君主。自称:“年十八便为经纶王业,北剪刘武∴周,西平薛举,东擒窦建德、王世充。二十四而天下定,二十九而居大位。四夷降伏,海内乂(yì)安。”自谓:“古来英雄拨▅乱之主,无见及者。”

  贞观之治,尤为后世所想望。

  其一朝贤臣,如王珪(guī)、房玄龄、杜如晦、温彦博、李靖、魏征、戴胄之类,指不胜屈。

  太¤宗既英才挺出,又勤★于听政。

  录刺史姓名于屏风,坐卧观之。得其在官善恶之迹,皆注名下。又常遣员巡察。命百官五品以上,得上封事,极言得失。又命更宿中▅书内省,数延见①问民疾苦。

  其君臣上下,共同望治,齐一努力之精神,实为中国★史籍古今所鲜见。【其详见吴兢著“贞观政要”一书。】

  然贞观时代之社ぷ会情况,实未必胜于大业。

  自隋大业七年至唐贞观二年,【朔方梁师都部下降。】前后十▅八年,群雄纷起者至百三十余人,拥众十五万以上者,多¤至五十余,民间残破已极。

  贞观元年关中饥,米斗直绢一匹。二年,天下蝗。【戴胄谓:“每岁纳租,未实仓廪。随时出给,才供当年。”】三年,大水。四年,始大稔(rěn),流散者得⊙归。

  是年,高昌王曲文泰入朝,谓:“见秦陇之北,城邑萧条,非复有隋之比。”【史称是年“米斗不过三四钱,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。东至海,南极五岭,皆外户不闭,行旅不赍(jī)粮,取给于道路”,恐有过『分渲染。】亦见复苏⊙不易。

  六年,君臣请封禅;魏征谏,谓:“自伊、洛以东,至于海、岱,烟火尚稀,灌莽极目。”

  适会河南、北数州大水,事遂寝。太宗即々位仅六年,免离饥馑二年,幸破突厥,遽议封禅,苟╳非魏征直谏,贞观治绩,恐即☆自此衰矣。十一年,魏征上疏,尚谓:“隋之府库、仓廪、户口、甲兵之盛,考之今日,安得拟伦!”马周上疏亦谓:“今之户口,不及隋之∏十一。”

  贞观初,户不满三■百万。永徽元年,户部奏:“去年进户十五万〇,今见有户三百八十万。”而隋开皇中有户八百七十万。直至玄宗』天宝十三载,始有户九百六十一卐万九千余,为唐☉之极盛,乃始与隋氏相比。【历代户口数,虽有隐漏或夸饰,不可尽信,然大体可资以见世运之盛衰升降。】

  正惟如此,故太宗一朝君臣,每每以有隋相警惕,不敢骄』纵荒佚,而成治世。

  魏征所谓:“隋以富强动之而危,我以寡弱静之而安。”马周谓:“贞观初率土荒俭,而百姓不怨。今【十一年。】比年丰穰(ráng),匹绢得粟十余斛,而百姓怨咨。以为陛下不忧怜之,又所营为者,颇多不急之务也。”此皆从上下心理上说明贞观之治之真实背景。

  一到唐玄宗时,社会富庶已与隋代相似,而天宝之乱,亦乃与隋∞炀相差不远。

  第二十三章新的统一盛运之下之政治机构【盛唐之政府组织】

  中国经历四百年的长期分裂,而重新有统一政府出现,是为隋、唐。但那时的统一√政府,其内容机构又与四百年前不同。

  举其要者言之,第一是中央宰相职权之再建,第二是地∞方政治之整顿。

  一、宰相职权之再建

  西汉初年的丞相、御史大夫,渐渐转移而为后汉以降之尚书,事已详前。

  魏世,中∮书监始参大政。

  汉代尚书乃士人,而中书以宦者为之。魏佐汉,初建魏国,置秘书令,仍典尚书所奏。寻改为中书,【文帝①受禅后。】有令、有监,而亦不◆废尚书。然中书亲近,尚书疏远。【曹操自以汉相擅政,则魏之祕(mì)书,乃〓汉廷之陪臣。后遂以中书替尚书,此亦化家为国∩之一例。】

  东晋则侍中始优。

  侍中本与中常侍齐体,亦内㊣ 朝卑职。【魏、晋侍①中四人,君出则护驾负玺或骑从,登殿则与散骑常侍对扶。备具顾问,且管门下众事。】东晋以后。皇〓帝以侍中常在左右,多与之议政事,不专任中◣书。于是又有ぷ门下,而中书权始分。

  下逮宋、齐,尚书、中书、侍中三者皆为辅臣。

  机要在中书、侍中,尚书执行政务。于是尚书转为外朝,而中书、门下独为∑ 天子所私近人。

  这是秦、汉以来中央政府机构上一个极有重要意义的转换。君权、相权【即王室与政府。】本为两汉文治政体相辅为治之两面。【其间虽有畸轻畸重,如东汉之事归台阁,而公卿位望,依然为外朝冠冕。君、相对立,大体无变。】魏、晋以来,政※治意识堕落,政府变成私家权势之争夺场,于是君、相不相辅而相制。权臣篡窃,即剥夺相权,归之私属。【如魏之用▂中书。】

  然君臣猜忌无已,私属所居,驯为要位,【朝臣进一步,则王室退一步。】又不得别用私属◤以为防。【如※东晋之转任侍中。】就其时⌒ 之王室言,则削去相位,似乎便于专制;就其时之士族言,则各成门第,亦复迹近封建。结果则王室亦仅等一私家,【如是则王室私人,亦只与封建时代家㊣宰、家相一般。】政府解体,君权、相权均不存在。

  直要到政治意识再转清明,政府渐上轨道,则君臣相与之意态亦㊣变。【其君不敢以私属待其臣,其臣亦不复以私属自居。君不以防制为事,臣不以篡夺为能。】君、相仍为相辅成治,而非@ 相剋成敌。其时则魏、晋以来的私机关,又一变而成☉政府正式的首领官,完全实替了秦、汉时代的相权,而即以扶翼君权,共同组成一个像样的政府。【其内包有王室。】这便是隋、唐统一之复现∑。

  此种转变,无异乎告诉我们,中国史虽则经历了四百年的长期纷乱,其背后尚有活力,还是有一个精神的力量,【即是一种意识,或说是一个理性的指导。】依然使中国史再走上光明的路。

  唐代中央最高机关,依然是魏、晋以来的尚书、中书、门下三省。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,而非帝王之私属。其职权分配,则中书♀掌定旨出命,【命令权。】门下给事中掌封驳,【审驳权。】尚书受而行之;【施行权。】古代的宰相权◥,现在是析而为三。

  贞观三年,“太宗谓群★臣曰:‘中书、门下,机要之司,诏敕有不便者⌒,皆得论议。比来但睹顺从,不闻违异。但行文书,谁不可为!,房玄龄△等皆顿首谢。故事:凡军国大事,中书舍人各书所见,中书侍郎、中书令省审之,给事中、黄门侍郎驳正之,上始△申明旧事。”盖此制亦始周、隋,非唐代新创也⌒。

  三者之中,又以侍中、【门下省长官。】中书令【中书省长官。】为真宰相。

  凡军国大事,中书舍人得先各陈所见,谓之“五花判事”,而中书侍郎、中书令审定之。【此开明代九卿会议之始。惟九卿各有典司,即各有一成之见。如大兵大役,兵部、工部惟求其成,户部则务求其省。中书舍人得其选,则历中外,通众理,彼此不致相妨〖。】

  自高宗晚节以来,天下文章道盛,中书舍人为文士之极任,朝廷盛选,诸官莫比。【政事堂有后门通中书舍人院,宰相时得咨访政事自广。代宗时常衮为相,始塞绝之。】

  敕旨既下给事中Ψ,黄门侍郎复得有所驳正。此开明代抄参封驳之始。

  通典:“百司奏抄,侍中既审,则驳正违失。诏敕不便,则涂窜奏还。此所谓‘涂归,也。”实际给▼事中即可行使“涂归”之权。如德宗贞元中,给事中袁高不肯草制复召卢杞,封还词头,揭杞罪状。文宗开成初,给事中卢载封还以郭任嘏(gǔ)出任」剌史诏书,称为“封驳称职”是也。【其他例不胜举。又按:汉哀帝封董贤,丞相王嘉封←还诏书。后汉钟离意为尚书仆射,数封还诏书。此唐之门下封驳,即汉相权之证。】又按:则天垂拱三年,凤阁侍郎【即中书侍郎改名。】刘袆(huī)之尝谓:“不经凤阁鸾台宣过,何名为敕!”刘竟以此︼赐死。然可见天子←诏敕,必经▽中书宣出,又必经门下副署。以相权节制君权,即以政府节制王室。唐制实渊源于汉代文治政府之意※义而演出也。【然中『宗仍可以有“斜封墨敕”,可见无“徒法自行”之法。】

  因此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,谓之“政事堂”。【两省先议定后奏闻,以免纷争。】

  其后政事堂迁至㊣ 中书省。

  高宗时,裴炎以中书令执政事堂〖笔,【“执笔”犹今之主席。】遂有此举。【门下给事中所居№,不于门下议事而于中书,乃相臣志在自专,先不使给事知之,待取中旨然后封还,其势较难,则塞默者多矣。然此下给事中封驳诏书仍时有其事。】玄宗时,政事堂改称“中书门下”,其政事印亦改“中书门下”之印。【直到宋代,以为故事。】

  宰相分直主政事堂笔。

  肃宗时,每一人主十日;德宗时,改每日一人执笔。

  尚书仆射【尚书省长官。】加“同中书门下三品↘”,后称“同平章事”及“参知机务”等名,始得出席政事堂,方为真宰相。

  自贞观末无㊣ 不加者,开元以来则罕见。

  其余他官参掌者无定员。

  玄宗先天以前员颇多,开元以来常以二人为▲限,多则三人。加“同中书门下三品”、“平章事”、“知政事”、“参知机务”、“参与政事”、“平章军国重事”等。【以官未及而人可用者参预朝政←,略如近代之不管部大臣也。】

  尚书省有∑ 都堂,大厅。以左、右仆射为领袖〗。下分六部:东为吏、户、礼三部,左丞主之。西为兵、刑、工三部,右丞主之。其二十四司,分曹共理,全国政务毕萃。

  诸司官兼知︽政事者,午前议政于朝堂,午后理务于本司。

  开元以来,宰相员少,资地崇高,又以兵、吏尚书,权位尤美,宰相多兼领之。但从⊙容衡轴,不自铨综。其选试之任,皆侍郎专之,尚书通署而已。

  尚书六官,各有所职,倘无折中,则恐互相推避,互相炫匿,故总摄以宰相。宰相亦虑有︾未周,见有所偏,【或则专且私。】乃先之以中舍之杂判,庶得尽群谋而伸公论。又继之●以给事之驳正,复得塞违而绳︻愆(qiān)。此等制度,可谓宏大又兼精密。

  以中书、门下较汉代之宰相▓,以尚书六部较汉代之九卿,在政制上,不可谓非一种绝︾大之进步。

  一则尚书六部,乃政府公职,【吏、户、礼、兵、刑、工,莫非国家政务要项。】而九卿●则是王室私属。【九卿性质已述说于前。】从九卿转变到六卐部,正是政府逐步脱离王室独立之明【证。

  隋文■开皇中,明令国子寺不隶太常。此等改变,正可反映时代之进展,以及当时人对政治意识之转变。【至于六部之外仍存九寺,(即九卿遗蜕。)旧名不废,新资日加,职权重叠,自为一弊。】

  二则汉初封建、郡县杂行,中央直辖部分有限,后虽逐步统一【,而郡国守相之权尚大,千里王畿,仅如一省。隋、唐则九州揽于一握,考课、狱讼、兵财诸端,繁不胜记。总以六卿,分以郎署,中央政府之扩大,为事势演进所逼出。于是六卿之上,必有佐★天子以总理之者∑。

  一相嫌于专擅,且亦事冗不给;多相则互委】,不专责,易生同异,以致挠败。尚书置左、右仆射,分判六部,各治三官,可免♀上述之弊。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,至于出命覆夺,尚有中书、门下。故曰三省之于宰相,六部之于九【卿,不得不说★是政制上之一进步。

  如此宏大而精密的政治机构,正好象征当时大一统政府之盛况。

  至于政府无立法机关,则因中国政治,自秦、汉以下,本有一种理性之指导,法度纪纲粗建,无豪强之兼并,无世胄、僧侣之专政;教育、选举、考试与统治权常有密切之联系,不断吸收社会俊秀分子,公开参政,使其新陈代谢,政府与民众,即以此为连锁。旧朝以积久腐败而倾覆,则新朝鼎新,去其泰甚,与民更始。历史常在和平中进展;而民间大动乱则往往只有倒退,别无长成。

  从北朝儒学逐步转变,而有唐代政府之规模,此便是中国史在和平中进展一显例。至于隋末群∩雄扰乱,只加时代以一种不可磨灭之伤痕。

  代议制之所起,由于宰辅之权不重,无参署之制,政府负责无人,君主易于为恶。【此其一。中国自明代始无参署。】

  税法不夙定,轻徭薄赋不◇垂为典则,掊克之术易□施。【此其二。中国汉、唐税制皆明定颁布,且极轻。】

  僧侣不务静修而干政。【此其三。中国惟〒元代有其病。】

  贵族擅权,下情壅隔。【此其四。中国自秦以下即无贵族。】

  考试权不独立,阘(tà)冗在位,贤俊老死。【此其五。中国自汉以来即力矫其弊。】

  无审驳、监察、弹劾之官,则庶政〒违失而莫纠。【此其六。中国历汉、唐而诸职尽立。】

  无拾遗、补阙、记注、经筵之官,则君主失德¤而莫正。【此其七。中国自唐以下诸职亦渐备。】

  文化之传衍浅,则无良◢法美意足资循式,无嘉言〒懿行以供考镜。【此其八。中国历史传衍之△久,美政善俗、至德要道之阐述,自先秦以来,已具规模。】

  中国能造成一广土◇众民之大国家,历久而转盛者在此。其遇朝政阙∮失,在下者以为乃人弊非法弊,故上下之情常通,不致于成敌○抗之形。故中国政制无民选代议,不足即据此为中国↑政制病也。

  二、地方政治之整顿

  隋唐政府与秦汉之不︻同,其次则在地方政权方面。

  两汉地方政权,无异于古诸侯,并不一一辖于中央,因此演〓成汉末分崩的局面,经历魏晋○南北朝,中央政府既不像样,而地方政治则更糟。

  (一)军政、民政不分,州、县官皆以武吏军人为之。

  汉末及三国,多以诸部都尉为郡。晋郡守皆加将军、无者为耻。梁、陈太守加督,加都督。魏书甄琛传,琛表:【按:在迁洛后。】“边外小县,所领不过百户,而令、长皆以将军居之。”

  (二)州、县为豪强私利↓而分割。

  北齐天保七年诏︼:“魏自孝昌之季,禄去公室,政出多门。豪家大族,鸠率乡部,讬迹勤王,规自署置。或外家公主,女谒内成,昧利纳财,启立州、郡。”又北史张彝传:“彝曾祖幸所招引河↓东人为州,裁千余家。旋罢入冀州,积三十年,析别有数◎万户。孝文谓彝曰:‘终当以卿为剌史,酬先世诚效。’”可见◣当时州、县,俨如古代封建。

  (三)州、县无限划分,乃至领户日削,有名无实。

  天保七年诏:“百室之邑,便立州名;三户之名,空张郡目。”周书卢辩传,县令分户七千以上、四千以上、二千以上、五百以上、不满五百五等。因此南北朝设@ 县,皆在◤千数百以上,较东汉尚过之。

  要之魏晋南北朝一时期的地方政治,只在离心势力下演进,逐步变成封建性之分割,而结果则地方政权转而日趋削弱。一到隋唐,转回头来,地方政权正式再●统辖于中央,而那时☆的地方政权,却再不能像两汉般的比较有其独立性。以隋唐与两汉相较,中央◤统治地方之权,更密更大,实为中央集权更进一步之完成。在此方面,隋唐的统一政府,其实际内容,与秦汉又远异。

  唐代地方行政最低级为县,全国凡一千五卐百七十三县。【此据玄宗天∮宝初年。】

  较西汉略多二百余县,所增不到六分之一。武德初,上县六千户以上,中县二千户以上,下县一千户以上。开元中,改上县六千户以ξ 上,中县三千户以上,未满三千户为下县。汉制则■以万户以上县为“县令”,万户以下县曰“县长”。

  县以上为州或郡。

  州长ξ官为刺史,郡长官为太守。自汉季以来,刺史总统诸郡赋政于外,犹如后代之巡抚、总督,较之汉代仅属司察√之任者权位大异。而隋唐刺史,则犹后代之知府∮及直隶知州,与太守仅为互名,已无分别。此为隋唐减削地方政权之一例。又唐制四万户以上为上州,二万户以上为中州,二万户以下为下州。西汉太守一郡户口有多至二百万以上者。西汉一县户口,亦有四、五万以上者。可见汉、唐太守权位之迥乎不侔。

  全国州府凡三百五十八。

  较西汉增至两倍外,此又唐代减削地方政权之一例。【隋郡一百√九十,虽视两汉为多,然较南北朝已大减矣。唐则视隋又增。】

  上州刺史只从三品,【即第六级官。】中、下州刺史正四品。【即第七级ω 官。】

  刺史的地位权任,既远非汉比,又掾(yuàn)吏辟署之权亦削,大部均归中央。

  北齐武平中,后主失政,多有佞幸,乃赐ζ其卖官,分占州、郡,下及乡官,多降中旨,故有敕用州主簿、郡功曹者。自后州、郡辟士之权浸移于朝廷。【后周苏绰传:“令刺史府官则命于天朝,其州吏∩以下,并牧守自置”,则犹存古意。】隋开Ψ 皇二年,明令罢辟署,令吏部除◣授品官,为州、郡佐官。唐虽间有辟署,然仕进之途大抵由科目矣。【沈既济疏:“今诸道节度、都团练、观察、租庸等使,自判官、副将以下皆使自择,则辟吏之法已试于今,但未及州、县耳。”韩佽(cì)传云:“佽为桂管观察使,部二十余〓州,自参军ω至县令三百余员,吏部所补才十一,余皆观察使量才补职”,则并州、县亦有为观察所置者。然桂管偏区,自与腹地不同也。】

  于是中央々政务日繁,地方事权日轻。

  牛弘问刘炫:“魏、齐之时,令史从容而已,今则□不遑宁处,其事何由?”炫曰:“往者州惟置纪纲,郡置守、丞,且惟令而已。其具僚则长官自※辟。受诏赴任,每州※不过数十。今则不然,大小之官悉由吏部,纤介之迹皆属考功,所以繁也。”

  这又是隋唐大一统政●府与秦汉不同一要点。

  第二十四章新的统一盛运下之社会情态【盛唐之进士府兵与农民】

  要把握住盛唐社会情态,最好亦从当时几项制度方面去看。

  一、唐代之贡举制

  唐代士人出※身,可分三途:一生徒,由学馆。【此沿汉代博士弟子制。】二乡贡,由州、县。【此沿汉代郡国察举孝廉制。】三制举。【此沿汉代贤良方正制,标目求才,由天子亲临试。】州、县贡举又分诸目,最著者有秀才、明经、进士。【外有明法、明字、明算、一史、三史、开元礼等诸种。】贡举每年一次,为求出身者所集中。【制举无定期,不常有。学馆往◥往有名无实,其生徒亦参加贡举。而尤以“进士”科为盛。】

  “秀才”须高才博学杰出始∞可应。贞观中有举而不第者,坐其州长,由是此科遂绝。“明经”只试帖经记诵,士人不贵。

  贡士得怀牒自列於州、县。

  贡举自北魏已推∴行,齐、隋选置多由请讬,议者以为“与其率私,不若自举;与其外滥,不若内收”。是以罢州、府之权而归吏部。

  集试於中央。

  初属吏部考功员外郎,后以员外郎望轻,遂移礼部,以侍郎主之。事在开元二十四年。

  这一★个制度,亦像上举尚书六↘部制以及州、县划分制度一般,同为后世所遵用,直到清末,不能改变。

  此制用意,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,【此项标准,一则求其↘公平,不容舞弊营①私。二则求其预备之单纯与ぷ统一,减免经济上之限制,使贫民亦有出身。又间接助成国内风↘俗教化之统整,以辅成◥大一统政府之团结与巩固。】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,使之参预国家的政ω 治。

  此制的另一优点,在使应试者怀牒自①举,公开竟选,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。

  在此制度下,可以根本★消融社会阶级之存在。【人民优秀分子均▓有参政机会,新陈代谢,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。】

  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之向⊙上。【政治权解放,民间因╳按年考试之刺激,而文艺、学术普遍发展。】

  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而提高其爱国心。【全国除王室有较永久之地位以外,国家政权全部▓公开於民众。】

  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於一个中央之统治。【各地域按名额获得其进士参政权,而历年全国各地士子群集中央□ 会试,对於传播国家意识,交换地方情感,融铸一体,更为有力。】

  这一个制度的根本精神,还是沿著两汉的察举制推进,并无差别,【这是中国史意味浓厚处。汉、唐繁☆盛的花朵,从同一根本上壅培出来。】不过是更活泼、更深广的透进了社会的内层。

  魏晋南╳北朝时期之门第,自一方面看,固若近似於古代封建势力之复活。然自另一方面看,实为先秦、西汉以来士人地位之继续■增强。故至隋、唐而有普遍的贡举制度之产生,此乃士人地位自门【第下出头而更展扩。故隋、唐之中央集权,可以谓政府地位之提高,而非王室地位之加隆。就全史之进程论,魏晋南北朝之门第势力,在浮面则为一波折,在底层则依然沿文治之大潮流而滚进也。

  二、唐代之租庸调制

  由北魏之“均田”制演变成唐代之“租庸调”制。【高祖武德七年】

  凡男女始生为黄,四岁为小,十六为中,二十有一为丁,六十为老。丁年十八以上授田一顷,【五尺为步,二百四十步为亩,亩百为顷】内八十亩为口分,年老还官。【即北魏之露田】二十亩为永业。【树榆、枣、桑等,即北魏之“桑田”。】

  授田者丁岁输粟二石,谓之“租”。【此古粟米之征,相当于汉之租】

  丁随乡所※出,岁输绫、绢、絁(shī-古代的一种粗绸子。)各二丈,布加五之一。输绫、绢、絁者兼绵三两,输布者麻三斤,谓之“调”。【此古布帛之征。“调”本兴调、调发之义,相当于古之“赋”。汉有口赋,唐有户调,其实一也。】用人之力,岁二十日,闰加五日。不役者日为绢三尺,谓之“庸”。有事加役二十五日者,免调;加役三十日者,租、调皆免。通正役不过五十日。【此古力役之征,相当于汉之役。】

  这一个有名的租庸调制,所以为后世称道勿衰者,厥有数端。

  第一在其轻徭薄赋的精神。

  以租而言,孟子在战国时,以什一之税Ψ 为王者之政;而汉制则什五税→一,常收半租,则为三十税一。【此见汉代的实际政治,已较战国学者↘托古改制的理想,更进一步Ψ 的宽大。】若以亩收一石◥计,【除去永业田不论。】唐制只是四十而税一,【八十石中收二石。】较之汉制更轻更①宽大。【以西晋开国百亩课田六十亩相比,减轻二十余倍。】

  以庸而言,汉制更役一岁一月,唐制则只二十天,只有汉制的三分①之二。【汉尚须为正卒卫士一年,又有戍边三①天。唐因行府兵制,农民不须卫戍,比汉负担更轻。】

  调输布帛,与汉口赋骤难相比。惟西晋户调,丁男之户,岁输绢Ψ 三匹,绵三斤,比唐多六倍。北魏均田,一夫一妇调帛一匹,比唐亦多一倍。【唐兼绫、絁,比上稍有出入。要之唐之调法轻于魏、晋。】

  唐制庸、调并得视田登耗为蠲免。

  要论轻徭▓薄赋,中国史上首推唐代的租庸♂调制。在这一个制度下,农民自可安居乐业。

  唐初不榷监,开元以下始课ㄨ监;【以左拾遗刘彤表。然天宝、至德间,监每斗尚↙仅十钱。其后乃增至四十倍。天下之赋,监利居半。】则唐兴逾百年矣矣。唐初无茶ㄨ税,建中以下始税茶。唐初无酒ㄨ禁,广德以下始禁酒。唐六典谓“关呵而不税”,则唐初待工商又甚优。【隋亦所仰↑惟赋调,唐初仍隋制也。】

  又按:就中国史上之商人言之,西汉货殖传中人≡物,其在▃当时社会上之势力,勿论矣。即如东汉初,樊重家闭门成市,兵弩器械,资至百万,光武资之起。其末年,蜀先主亦得中山大商张世平、苏双之助。而麋竺祖世货殖,僮客万人,资产钜亿。进妹于先↓主,奉奴客二千,金银货币,以助军资。则其实商人势力,犹可想见。降及两晋,多以▃朝廷大僚而兼营货殖,如王戎、【园田水碓,周遍天下。】石崇【甚至劫夺。】是也。

  宋元徽中,张兴世为雍州刺史,还家,拥资三千≡万。【而为苍梧王所劫。】世云:“广州刺史但经】城门一过,便得三千万。”而梁武陵王↓纪都督益州,在蜀十七年,南开宁州,越嶲,西通资陵,吐谷浑,殖其财用。黄金一斤为饼,百饼为簉,至有百簉;银五倍之;其他锦罽缯采称是。又得▅贾胡为主金帛。【见北史何妥传。】同时梁武弟♀临川王宏,积钱百万一聚,黄榜标之,千万一库,悬一紫标。如是三十余间,计见钱已三亿余万。

  北齐富商大贾以货贿得仕宦,屡见史册。隋、唐商业尤盛,而官吏以经商致巨富亦常见。自两宋以下,此风似不扬。官吏兼务货殖至巨富者始少,富商大贾在政治、社会各方面活动势力亦见绌。其趋势盖自唐中冶以后而始变。一则「商税日重,商利日薄。如唐代“公廨钱”【亦名“料钱”。】有七分生利者。【唐武德以后,国家▅仓库犹虚,应京官料钱,并给公廨本,令富当司令史番官迵易给利,计官员多少分∏给。贞观时,褚遂良极论之,然其制终不革。开元六年,祕书少监崔沔议:“五千之本,七分生利,一年所输,四千二百。兼算劳费,不啻五千。”】开元十♂六年诏:“天下负举,只宜▆四分收利,官本五分收利。”可见当时社会利率之厚。

  宋王安石行新法,青苗市易皆收息二分,已为一时诟病,亦由其时社会一般利润自低也。惟其利润降低,故商人不能进至于大富,而官僚亦无从自商人处一转手而获多金。然论社会商业状况,宋以下若转较唐以前为活泼。【市坊制度,皆至宋而废弛。于是有夜市,有草市。此盖都市人口增加,财富旺盛,交通便利,劳动生产力发达,故商业交易,随时随地而扩大。又如唐以前用钱绢,宋、元以下用银钞,皆可见商货交易之厚盛于前也。】

  盖社」会商业情况之盛衰,不必与商人所得利润之高低为正比。故宋以下社会一般商业虽转盛,而资本集中之趋势则日减。二则贵族特权日削,官方则例日严,故宋、明权臣大僚,多务于厚拥田租而止。田租之视商利,故瞠」乎后矣。

  偶有以货殖▽坚称巨富,往往得罪,祸不旋踵。【如明初吴贾陆某,富甲江右,谓“积而不散,适以酿祸”,尽以与其徒沈万三,身々为道士以终。沈富敌国,明太祖因而罪之,谪戍云南。】

  盖社会贫富之悬殊,与贵族特权之存废,亦相∞为比例而进退也。【比如海上贸易,宋非『不如唐,然市舶司制度既立,则利入政府,官∞僚与商人,皆不能如唐人之多获后里。】社会自唐》中叶以下,既无特贵,亦无殊富,则力量渐趋平均,故此后社会之乱,如王仙芝、黄巢、张献忠、李自成、洪秀全等,除却军队叛变以外,大抵『皆饥民之骚动。求如古社会之▽所谓豪杰起义者,亦渺不可得。此亦古今社会升降转变一大节目也。欲知盛唐◎社会盛况,亦不得不注意及此,故附论↓及之。

  租庸调制的第二个优点,则为税收项目之列举分明。【有田则有租,有身则有庸,有户则有调。】此惟汉代的租税制度差可相比。自租①庸调制破坏以后,更找不到此种项目分明之征收制度。因此横征暴敛,可以随时增加,有进无已。

  更重要的一点,租庸调制的后面,连带▅的是一个“为民制产”的精神。及丁则授亩,年老则还官,“为民制产”与“为官收租”两事并举,此层更为汉制所不及。【汉租虽轻,然有无田者,亦须出口赋,应更役,不得已出⊙卖为奴,亡命为盗。唐制无田丁↘户,则㊣ 无不能应庸、调之人民矣。】

  在租庸调制下之农民生活,其比较宽舒⊙安恬之景象,可①以想像而得。农民生活之宽舒安恬,蒸郁而生整个社会之繁荣。盛唐时代之富足太平,自贞观到开元一番蓬勃光昌的气运,绝非偶然。

  杜甫诗:“忆昔开元全盛日,小邑犹藏万家室。稻米流脂粟米白,公私仓廪俱丰实”此盛唐社会之写ξ 照也。安史之乱,李萼说颜鲁公,谓:“平时江、淮、河南钱帛聚于清河,以赡北军,谓之‘天下北库,。有布三百余万匹,帛八十万ξ 匹,钱∑ 三十余万缗,糧三十余万斛。昔讨默啜,甲兵皆贮清河,今有五十余万事。户七万,口十余万。”颜遂据以拒ζ 贼。

  许远于睢阳,积粮◢六万石,张巡因之以障江、淮。乌承恩以信都降史思明,亲交兵马仓库,马三千匹,兵五万人。当时州、郡犹富实如此。

  此后虽益衰,然藩镇之殷实富厚,仍有远非后世可冀及者。宪宗时,韩弘在汴为宣武节度使,献马三千,绢五千,杂缯三万,金银器千。而汴之库厩尚有钱百余万缗,绢█百余万匹,马七千匹,粮三百㊣万斛。

  穆宗时,刘整为卢龙节度使,献征马万五千匹。藩镇财力殷盛,正见唐代积富于民之厚,故诸藩亦得自捍外寇ζ 而久存。顾亭林日知录谓:“今日所以百事皆废,正缘国家取洲、县之财,纤毫█尽归之上,而吏与民交困,遂无以为修举之资,即如唐代之驿╲舍,有沼、有鱼、有舟、【孙樵书褒城驿壁。】有池、有林;【杜甫奏州杂诗。】后代驿舍,殆如隶人之垣。”又曰:“余见天下州城,为〗唐旧治者,其城▓郭必皆宽广,接到必皆正直,廨舍之为唐旧创者,其基址必皆宏敞。宋〗以下所置,时弥近者制弥陋。人情苟且,十百于前代ω 矣。”今按:唐室富盛,固在中央不尽取之于州、郡,尤要者,更在中央不尽取之于民间也。

  三、唐代之府兵制

  “府兵”制度,沿自西魏、北周,至隋、唐而大成。

  唐府兵制定于贞观十年,天下十道,置折冲府六百三十四,而关内共有二百六十一。

  府又分为三等,上府千二百人,中府千人,下府八百。府数各说不同。陆贽谓:“诸府八百余所,关中殆五百焉。”杜牧谓:“凡府五百七十四,有四十万人。”皆与唐志不合。盖自有增减变动耳。汉唐事笺谓:“以唐地志每州之府数计之,仅与杜牧同,其说当可据。”所以关中置府独多者,固为有强本弱枝△之意,然亦由府兵制承袭周、隋,因其遗基,故独以关内为特盛也。

  每府置折冲都尉一人,左、右果毅都尉各一人。

  士以三百人为团,团有校尉。五十人为队,队有正。十人为火,火有长。

  民年二十为兵,【此指府兵¤言,非指全体农兵言。】六十而免。每岁冬季,折◥冲都尉率之习战。

  府兵皆隶于诸卫。【唐踵隋制,设十六卫,将军总三十员,属官一百二十八员,以养武臣,其所部兵则散于诸府。】凡当宿卫者番上,兵部以远近给番,【五百里◇为五番,千里七番,一千五百里八番,二千里十番,外为十二番。】皆以月上。

  按:汉卫卒以岁代,较唐为优,唐太纷◇扰矣。【唐制亦有简留直卫者,则五百里为七番,千里八番,二千里十番,外围十二番,亦月上。】

  府兵制的优々点,无▲事耕于野,番上宿卫,有事命将以出,事解辄罢。兵散于府,将归于朝。【府兵虽散在诸道,然折冲都尉并遥隶于诸卫,乃是内任官。汉郡国都尉不隶卫尉。此亦⌒ 唐代中央集权较汉更进之一例。】既免军人专擅兵队之弊,亦无耗财养兵之苦。

  尤要者,府兵制并不是“全农皆兵”,而是“全兵皆农”。【亦即选农训兵。】西汉的全农皆兵制,一则教练不易精熟,二则事实上无需发动整个々农民来充当兵役。唐制在整个农民中挑选其合格的充当府兵,既不需国家特别的俸给,【因其附农于兵。】而一般农民从此可以脱去充兵的义务。

  所以府兵制一方面说来是兵、农合一,【如南朝募兵与北朝之部族兵,皆非兵农合一。】而在另一方面说则为兵、农分离。【汉以来农民,自历史上之传统观念言之,皆有@ 充当兵役之义务。自唐以下,则农民除纳税外,并无必充兵役①之责任。此在一个社会和平文化进展之过程中,实为应有之阶段也。又唐以前兵、役不分,唐@ 以下兵与役离。兵与役离,故兵精。宋之“厢兵”,依然兵、役不分,故不可用。】府兵和进士,【一文一武。】实为农民出身发迹之两♀条路径。农民中家道殷实而身心武健者,可以加入府兵。【贫弱户在六等以下这,例不能应府选。】有聪明俊秀的子弟,在一家耕种余闲中,【如@ 一家三丁,一丁可腾出读书应科举。】亦可读书求学,走入贡举门路。

  古代社会中︽武力与智识两项,为贵族阶级所专有,平民不得ㄨ预。现在则武力与智识,即从平民阶级中培养,而仍有其政治上特殊保护的地位。【此即府兵制较西汉全农皆兵制为优之所在。】

  唐代的租庸调制,奠定了全国农民的生活。唐代的府兵制,建立起健全的武装。唐代的进士制,开放政权,消融阶级,促进了社会的文化。唐代的政府组织,又把ξ 一个创古未有的大国家,在完全密而伟︽大的系通之下匀称的、合理的凝造起来。事实胜于雄辩,盛唐的伟大,已↑在事实上明确表出。

  唐人之伟大,可以唐六典、唐律,乃至如杜佑通典、【其先开元时刘秩政典,取周礼︾六官所职,分门撰书,为通典所祖。】李吉甫元和郡县志等著作中觇之。自北方儒统中产生苏绰,卢辩,继之而有李文博、【隋博陵人,著政道集十卷,大行于时。房玄龄友之。其书不传。】王通,【隋文时献太平十二策,归而仿古作六经,又ζ 为中说拟论语。困学纪闻谓:“世说其言清以浮,有天下分裂■之象。中↑说其言宏以实,有天下将治之象。”陈龙川谓:“文中子没于隋大业三年五月,是岁十一月,唐公入关,其后攀龙附凤以冀成三百载之基业者,大略尝往来于河汾矣。然智不足︾以尽知其道,而师友之义未成,故朝论有所不及。”今按:中说所传唐初名臣多受业通之门下,此乃通后人妄为之。然通自是一时大儒,惟亦非平地突起。当时北方儒风已♀达此境。则生气染习〓,唐初诸臣,固不必定得之通也。】

  再继而有唐人对政治、社会上更坚实、更恢宏的建设〓。至于唐人之诗、文、艺术等,乃自唐代¤盛况下所孕育,非由此产生唐代之盛况。若或专从唐太宗等几个人物身上着眼去窥测,亦难得其真际〓。

  此种政治、社会更方面合理的进展,后面显然有一个合理的观念或理想为之指导。

  这种合理◣的观念与理想,即是民族历史之光明性,即是民族文化推进的原动力。他不必在某一个人的事业上表出,而是在整个民族的长时期的奋斗下,笃实光辉地产生。

  从北魏到北周亦♀即隋唐,逐步进展,光明在黑暗的氛围中长养成熟,在和平的阶级下达其顶点。至于社会①不是的动乱,只是黑暗与盲目势力给∩历史进展的一些波折。

  要看当时中国民族新生命之复苏,应在此等处着眼。

  第二∩十五章盛运中之衰象(上)【唐代租税制度与兵役制度之废弛】

  一项制度之创建,必先有创建该项制度之意识与精神∏。一∩项制度之推行,亦同样需要推行该项制度之意识与精神。

  此种意识与精◣神逐渐晦昧懈弛,其制度亦即趋于腐化消失。

  盛唐的命运,由于当时各项新制度之创建。【换言之,即某种意识与精神之达于具体现实化。】及此各项新制度日『趋崩溃,【换言之,即某种意识与精神已丧失或转变不复存在。】而盛唐之盛亦遂不可久保。

  一、由租庸调制到两税制

  租庸调制的精神,不仅在于轻徭々薄税,而尤重于为民制产。

  推行此项制度,必¤先整顿籍帐。【正如北ㄨ魏均田,必先成立三长制卐。】

  户籍分九等,共三本。一留县,一送州,一送户部。【此为租、调之根据。】

  计帐预定翌年之课♂役数。【此为庸之根据。】

  武德六年制,“每岁一造帐,三年一造籍”。【州、县留五比,尚书省留三比。】

  凡户口之新附、除籍、绝逃、籍没,田亩之应退、应授,均须逐年认真办理。【此即政府上下对此制度必先有一番精神,更不可无一种相当之意识也。】

  杜佑通典以隋国计之富足,归功于高熲建输籍之法。按:熲在炀帝时奏:“人间课税,虽有定分,年常征纳,除¤注恒过多。长吏肆情,文帐出没,既无定簿,难以推校。乃为输籍之样,请遍下诸州。每年正月︻五日,县令巡人,各随近五党、三∴党共为一团,依样定户上下。”帝从之,自是奸无所容。则熲之输籍法,正有赖于详密周勤之吏治。

  唐々自武后乱国以来,民避徭役,逃亡渐多。田移豪户,官不收授。【其时已有括正户之举,见苏瑰传。】

  到玄宗开元八年,乃重颁庸调法于天下。【制度废弛而求以法令挽回,苟不能唤起推行此项制度之精神与意识,则亦徒然。】

  是时天下户未尝升降。监察御史宇文︻融献策,括籍外羡田、逃户。

  自占者给复五年,每丁税钱千五百。诸道括得客户八十余万,田亦称是。州、县希旨,张虚数,以正田为羡▅,编户为客,岁终,籍ぷ钱数百万缗。【当々时上下意识,已全不在轻徭薄赋与为民制产上着想。徒借法令求得隐漏,与民争财,如何得恢复往年创建租庸调制度时▅之精神!】

  然版籍之不整理如故。

  丁口转死非旧名,田亩移换非旧额,贫富升降非旧第,户部徒以空文总其故书。

  朝廷再不注意到民生疾苦,而徒务于追征诛求。

  旧制:人丁戍边者蠲其租、庸,六岁免归。玄宗方事︼夷狄,戍者多死不返。边将怙(hù)宠,不以死申,其贯籍之名不除。天宝中,王鉷(hóng)为户口使,遂案旧籍,除六年外,积征其♂家三十年租、庸。肃宗末,租庸使元载又☆按江、淮籍,【以江淮虽经兵荒,其民比诸道犹有赀产。】举八年租、调之违负及逋逃者,择豪吏为县令督之。民蓄榖十斛则重足待命,或聚山林为盗▆。

  创建租庸调制度的意识与精神全不存在,而强欲以法令快上意,终不能有效。

  其时政府则诛求苛刻,而社会则兼并炽行。【此∏实一事之两面。】

  据天宝十四年统计,户数共八九十︽万有奇,【按:此数即多隐漏不可靠,说见下篇。】而课者五百三十四万有奇,不课者三〇百五十六万有奇。口数共五千二百九十万有奇,课者八百二十万有奇,不课者四千四百七十万有奇。不课者户占三之二,口占六之五。【唐制:鳏、寡、孤、独、废疾,不课;九品〇以上官,不课;部曲、客女、奴婢,不课。岂有此等得占三二、六五之理!】故杜佑谓:“开元、天宝以来,法令废弛,并兼之弊,有踰汉成、哀之间也。”【据开元十一年诏,其时王公、百官、豪富,或招农民垦闢荒地,熟则擅为私有;或非法收买口分、永业田;或私改簿籍,隐漏户口,占为已有;或以自典贴及收夺以为兼并。租庸调制之破坏,盖至此〇已达极点。】

  及安、史乱后,户籍顿减,更难整理。

  肃宗乾元╱三年,户一百九十万有奇,口一千六百九十万有奇。较之天宝十四年之数,户激减七╲百万,【五去其四。】口激减三千六百万,【三去其二。】战乱耗折,亦不至如此之钜。此亦以吏治废弛,兼并炽行,为其一重要原因也。

  于是租庸调制乃不得╲不废弃而以“两税”制代之。【代宗大历元年诏:“天下苗一亩税钱十五。以国用急不待秋√,方青苗即征之,号‘青苗钱,。又有‘地头钱,亩二十,通名‘青苗钱,。”此即以亩征税也。五年始定法:“夏上田亩税六升,下田四升。秋上田》亩税五升,下田三升。青苗钱亩加╲一倍。”此夏、秋分征也。是皆“两税”制之先声。一制度之创建,必有其开先,无突然出现之理※。】

  “两税”制始于德宗建中元年,为宰相杨炎所创。

  史称:“肃宗至德后,天下兵起,人户凋耗,版图空虚。赋敛之司,莫相统摄,纲目大坏。王赋所入无几,科敛凡数百名。废者不削,重者不去。吏因其苛,蚕食于人。富人多丁者,以宦学、释老得免;贫人无所讬,则丁存。故课免于①上,而赋增于下。是以天下残瘁,荡为浮人。乡居土著者,百不四五。炎疾其弊,乃请为两税法。”

  其制:凡百役之Ψ 费,一钱之敛,先度其数而赋于人,量出以制人。

  户无主、客,以见居为簿;人无丁、中,以贫富为差。【行商者,在所州、县税三十之一。】税夏、秋两征。【夏输◥无过六月,秋输无过十一月。】租、庸、杂徭悉省。

  其制简捷明白,可以止吏奸;而未必能惠民生→。

  史称两税制行,“人ぷ不土断而地著,不加敛而增入,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,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,轻重之权始归朝廷。”然当时识者如陆贽等极非之。惟以救时弊,竟不能革ㄨ也。马端临谓:“因授田之名而重其户赋,田之授否不常,而赋之重者已不可复轻,遂至重为民病,此自魏至唐之中叶是也。自两税之法行而此弊革。”可见两税制在当时亦自有其所以为补救之意。盖既已不能为民制产,则视民财力而课税,亦不失为公平之道也。

  以此制与租庸调制比,租▂庸调制税目分明,此则并归一项。授田征租之制,遂变为仅征租不授田。“为民制产”之精意全失,而▂社会贫富兼并,更因此而不可遏。

  唐、宋莊园之成立即由此。陆贽奏议谓:“疆理隳坏,恣人相吞,无复畔限。富者兼地数万亩,贫者无容足之居。依託豪强,以为私属。贷其种食,赁其田卢。有田之家,坐食租税。

  今京畿之※内,每田一亩,官税五升;而私家收租,殆有亩至一石者,是▃二十倍于官税也。降及中等,租犹半之,是十倍于官税也。”【均节赋税恤百姓奏。】按:当时私租额比租庸调旧制已增到二十倍,即官税亦比租庸调制增高。

  两种税制下→之社会经济及其一般景况,自必激变,可想而知。又按:两税制户不◤问主、客,惟以见居≡为簿,此后所谓主户、客户者,乃全为农田兼并下之一种新名词。【其先则是土→著与流移寄居之别。】

  南宋胡宏【五峰集与刘信叔书←。】论主、客户之关系,云:“蜂屯蚁聚,亦有君臣之义。自都甸至于州,而县,而都保,而主户,自主户至于◤客户,递相听从,以供王事,不可一日废。夫客户依主户以生,当▅供其役使,从其约束。客户或禀性狼悖;或习学末作;或肆饮博;或无妻之户,诱人妻女而逃】;或丁∑口蕃多,衣食有余,稍能买田宅三、五亩,出立户名,便欲脱离主户而去。”【此见客户亦自有独立之私产与储蓄,并有转变其身分之可能,如史言№北宋氾(fàn)县李诚莊客,“皆建大第高廪,更为豪民”是也。客户可免国家之徭役,故有献产巨室以规免役者。然唐代有户税,宋代有丁钱,彼等盖仍为国家△之公民。故北宋主、客户口丁数皆分别统计。此▅等特以经济上之租贷契约关系而受主户之管束,与汉代所谓奴隶、唐初所谓部曲户者不▲同。若认客⌒户为农奴,则失之。又莊园主亦自向国家纳税。大历四年有“诸道将士荘田,缘防御勤劳▲,一切从九等输税”之诏。其取利亦不←过在私租重而关税轻之间。此所谓“兼并”与“封建”之异。若以古代封建贵族目唐中叶以下之莊园田主,亦误。】

  此可见两税制行后农田兼并下之一种情态,若与口分、永业之制相比,自可想见世运隆污之殊也。【北宋真宗天禧五年,主户六百余万,而客户则达二百六十余万,已几ω及主户之半数。仁宗宝元元年,主户六百四十余万,而客户则三百七十余万,逾主卐户之半数矣。佃农几常占全国户数三分之一,则世运之惨澹可知。】

  又此制因出制入,与农业经济之情况亦不合。

  农产卐有常额,故三年耕,有一年之蓄,以备非常;水旱荒歉,则减免田租。今量出为入,则有不顾田收,随意加征之弊。此后租税日重,颓势不可复返矣。

  以货币纳税,亦为妨农利商。

  此制行,纳税人以所供非所业,必将增价以市所无,减价以货」所有。而豪家▼大商,积钱以逐轻重√,农人将日困。杨炎此制,本以便政府,不为农民计也。【穆宗时,用尚书杨于陵言,两税【皆易以布帛、丝、纩(kuàng-丝绵絮。)。五代时,吴徐知诰用宋齐邱言,税收※悉以榖、帛、紬、绢。于时皆称▽惠益。宋代复输钱,折变之制,大为民病。为绢者倍折而为钱,再折〓而为银。银愈贵,钱愈难得,榖愈※不可售。使民*粜而贵折,则大熟之岁反为民害,而民生无苏息之日矣。】

  以后的税制,只能沿着杨炎的两税制稍事修改,竟不能再回到租庸调▽制的路上去。正因为一个制度的推行,必有与其相副的一种精神与意识,否则此制度即毁灭不能存在。从北魏到唐初,在中国士大夫心中涌『出的一段吏治精神,唐中叶以后已不复有,则相隋而起的种◤种制度,自必同归于尽㊣ 。

  二、自府兵到方镇与禁兵

  府兵制度亦在同样命运下消灭。【换言之,府兵制度之破坏,全在时人对此制度所与的精神以及意识→上之转变。】旧制,诸卫将军皆选』勋德信臣。武后之世则多以外戚无能及降虏处之。

  贞观时,府兵宿卫,太宗常引与共同习射。

  上日引诸卫将卒数百人,习射于显德殿。谕之曰:“戎狄侵盗,自古有之。患在边境小安,则人主逸遊忘战。今朕不使汝曹穿池筑苑,专习弓矢。居闲无事为汝师,突厥入寇为汝将。庶中国之民,可以少安。”由是人思◥自励。数年间,悉为精锐。

  其后本卫多以假姻戚家,役使〗如奴隶。

  武后以来,承平日久,府兵为人所贱。百姓耻之,至蒸熨手足以避其役。番上者皆贫羸受◥雇而来。

  旧制,折冲、果毅出身优越。【马周云:“折冲、果毅先入为中郎将,次始补郡守。】后则历年不迁,为士大夫所耻为。

  旧制,府兵征役得授勋级;死事,勅使弔祭,追赠官职。后则勋官、督役与白丁无别,死事更不借问。赏既不行,并多伪勋舞弊。【高宗时,刘仁轨、魏元忠等均已极论其事。魏云:“苏定方定辽东,李勣(jì)破平壤,赏绝不行。将吏率多贪暴,所务惟狗马,所求惟财物↙。”刘疏比论贞观、显庆异同尤详▆切。】

  旧制,府兵皆富室强丁,始得为之。其后则渐成贫弱,【府兵出征不赏,则较农民更苦瘁↙,自必贫弱。】无力上番宿卫,遂至逃亡。

  唐关内府兵已远及朔方边陲,武后时,番上者即已因贫不能自致。

  旧制,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,事解辄罢,兵散于府,不失田业。其后则征镇不息。【先天二年诏:“往昔分建府卫,计户充兵,裁足周事,二十一入→募,六十一出军,多惮劳以规避匿。今宜取二十■五以上,五十而免。屡征镇者,十年免之。”虽有其言,而事不克行。】

  旧制,府兵戍边三岁而代。其后则增至六年。【以劳于途路,乃募能更住三年者,赐物二十段,谓之“召募”。遂令诸军皆募↑,谓之“健儿”。事始玄宗时。】天宝以后,戍兵还归者无一、二。

  杜甫诗:“一从十五北防河,便至四十西营田,去时里正与裹头,归来【头白还戍边”时戍者,多赍(jī)缯帛自随,边将诱之寄府库。既拥兵自重,又杂使宫→私。昼则苦役,夜絷(zhí)地牢,利其死而没其财。【其虐如此,而不敢怨叛,以府兵自♀有家业,恐累亲族也。】李泌谓:“山东之人,惩天宝之苦,故甘心为贼【藩镇。】用。”

  旧制,府士缺额,须随时补足。以后则无人♀注意及此。

  府兵制的创建与推行,一面是由于对国家武装之深谋远虑,一面是由于对农民生活之忠诚恻怛(dá)。在此两种精神下,始可有府兵制之创建与推行。

  社会和平既久,文治日隆,骄纵日恣,对国家武装,不再有忧勤惕厉之感。非漫不『关心,即穷兵∏黩武,滥用民力。对府兵本身,更没有一种合理的人道观念。从精神的转变,影响到∏制度,使其不能存在。于是遂有所谓↓“彍(guō)骑”制。

  “彍骑”制始于玄宗时张说之建策。【彍骑之兴,在开元十一年,初名“长从宿卫”,至开元十三年始有“彍骑”名。】

  以当番卫士因贫弱逃亡略尽,请一切召募强壮,不简色役,优为条例。逋逃】者争来应募,旬日得精兵十三万,分系诸卫,更番上下,以实京师。此即以后所谓彍骑。

老河口汉策水投2022年债权(老河口汉江湿地公园)

  其实彍骑与府兵还是大同小异。一样的于农家中挑募富强。【既以强壮募,又优△为条例,则富强仍兼有之。】一面授田耕种,一面轮番宿卫,惟与府兵制不同者,府兵遍及全国,彍骑则只卐在京师。府兵兼负征戍¤,彍骑则专于宿卫。

  彍骑只是府兵制之缩小范围,正因其精神不够推行之故。

  因为彍骑还只是府兵制之缩小范围,故至天宝以◇后,连彍骑亦不能存在。【在上者精神』不贯注,则经历相当时期,折冲府依然无兵可交。以前∮召募的,现在△仍然逃亡。】

  自此唐代只ξ有所谓“方镇”的边兵,【开元二十五年始募丁壮,长充边军。】与中央的禁兵。

  边兵统于番将々,禁兵统于宦官。他们既︻坐食优俸,吮吸人民的膏血,却并不能对国家社会有丝毫贡献,只促进唐室之乱亡,使中国史再钻入黑暗的地狱中去。

  刘贲(bēn)对策谓:“首一戴武弁(biàn),疾文吏如仇讐(chóu);足一蹈军门々,视农∮民如草芥。”唐末军人意态如此。

  唐代的租庸调制与府兵制,是两个古代社会蜕变未尽的制度,大体精神颇与汉制为近。自唐以下,租税与兵役都走入新方向,和汉、唐绝然不同。

  租税不√整顿,农民生活无法繁荣;兵役不整顿,国家武装无法健全。后世中︼国遂想望汉、唐之富强而不〓可几及,这是重大的一种因◎素。

  第二十六章盛运中之衰象(下)【唐代政府官吏与士人之腐化】

  唐代的租庸调制和府兵制,结束了古代的社会。其政〓府组织和科举制,则开创了后代的政府。但后两者亦各有其流弊与缺点。

  一、政权之无限止的解放

  科举制让人自由应考,即是广泛的开放政权。此制度容易引起士人充斥、官员︼多之患。而且唐初入仕◣之途极广,科举选不过是其间的一项。

  高宗时刘祥道疏:“岁入流千五百,经学、时务比杂◤色人,三分不及一。”玄宗时杨瑒♀言:“唐兴,二监【指两京之国子监。】举者千百数,当选者十之二,考功覆校以第。谓经※明行修,故无多少之限。今考功限天下明经、进士岁百人,二监之得无几。且以流外及诸色仕者岁二千,通明经、进士十倍。”按:贞元十八年又赦:“自今以后,每年考试︽所取明经不得过百人,进士不得过二十人。”

  于是“官员有数,入流无限,以有数供无限,人随岁积”。【高宗显庆二年,黄门侍ξ 郎刘祥道奏语。】

  刘祥道奏谓:“今内外文武宫,一品以下、九品以上,一万三千四百六十五员。年取五百人,三十年得一万五千人,已有剩无少。”而当时每年入流数过千四百人。武后时纳言魏玄同上疏:“诸色入流,岁以千计。羣司列位,无复新加,官有常员,人无定限。选集之始,雾积云屯,擢叙于终,十不收一。”【东汉以二十万人举一孝廉,即最盛时亦不逾三百人。】

  其势循至于为人择官,而非为官择〖人。其时则“官倍于古, 士十于官,求官者又十于士。 于是︾士无官,官乏禄,而吏扰人。”【玄宗时刘◥秩语。】

  通典云:“按格令,内外官万八千八百五员;而合入官者∮,自诸馆学生已降,凡十二万余员。其外文武贡士,及应制、军功、使劳、征辟、奏荐,诸以亲荫等,大率约八、九人争官一员。”

  在此情势下,政府的◥用人,遂至于徒循资格,推排禄位。

  开元时选人渐多,有出身二十年不获禄者。裴光庭为吏部尚书,乃定循资格之制。自下升上,限年蹑级。其有异才高行,听擢不次。然有其制,无其事。有司但守文奉式,循资例而已。庸愚沉滞者皆喜,谓之“圣书”。按:此制崔亮已行之于后魏,裴光庭以后,遂莫能革。

  然而↓禄位仍有限,资格仍无穷。在政海角逐中,渐渐分成★朋党,而使在上者亦束缚困制,无可展布。

  唐宰相犹得不次用人。代宗时,崔佑↓甫为相,日除十数人,未逾年,除吏八百员。或谤其所除多涉亲〗故,佑甫曰:“进拟庶官,必量能补任,若素不知闻,何由察其言行?”识者是之。宪宗时,李吉甫为相,谓学士裴垍∏曰:“吉甫自尚书郎流落远地十余年,后进人物,罕所接识。君多精鉴,幸闻今之才杰。”垍取笔疏其名◣氏,得三十余人,数月之内、选用略尽。当时翕然有“得人”称。自文宗以下,朋党议兴,由是进用一官,迁除一吏,各相顾瞻,恐涉讥议。

  以前的ω弊害,在于社会有特殊阶级【门第。】之存在,政权⊙不公开,政治事业只操于少数人之手。现在的弊害,则因特权阶级逐步衰落,社会各方面人平流竞进,皆得有参政之机会,而政权一解放,政治事业时有不易ω督责推动之苦。

  德宗时沈既济言近代之失“四太”,“入仕之门太∏多,世胄之家太优,禄利之资太厚,督责之令太◥薄。”此即∞申说当时政局之此种病象也。

  以上所说,其先并不即是科举制之弊病,只是科举制亦在此种政权公开之趋势下存在。此后科举制□逐步推进,入仕之途,逐步集中到科举一门◥之下,则上述种种病痛,亦全由科举制来保●留。

  照理论,国家一面公开政权,一面便应实施教育,好使两者分途并进,此在贞观初年颇有其意。

  贞观五年以后,太宗屡幸国学,增创学舍一千二◥百间。国学、太学、四门学,均增生员额。书、算各置博士。凡三千二百六十员。屯营飞骑,亦给博士,授以经业。髙丽、百济、新罗、高昌、吐蕃诸国,亦遣子弟请入国学。国学之内,八千余人,其盛为近古所未有。

  但一到高宗、武后时,此风凌替。

  旧唐■书儒学传:“高宗嗣位,政教渐衰,薄于儒术,尤重文吏。醇醲日去,华竞日张。则天称制,以权道临下。不吝官爵,取悦当时。生徒不复以∮经学为意,二十年间,学校顿时隳废。” 新书儒学传谓其时“诸王、驸马皆得领祭酒”,其腐败◤可想。故刘祥道上疏,谓:“永徽以来,庠序诸生,未闻甄异,奖励之道未周。”

  而中宗时,韦嗣立上疏,谓:“国家自永淳以◢来,二十余载,国学废散,胄子衰缺。时轻儒学∮之官,莫存章句之▲选。贵门后进,竞以侥幸升班。寒族常流,复因凌替弛业。”盖武后“重用刑,轻用官”。【杨嗣复语。】

  韦氏当国,亦“擅擢士大夫”。【杨瑒语。】至太平公主亦常推荐天下士,谓儒者多窭狭,厚持金帛谢之,以动大议,远近翕然归向。经此数番捣乱,士风激变,儒业骤衰,而学校之政终于不振。唐太宗尝问王珪:“近世为国者益不及前古,何也?”对曰:“汉世①尚儒术,宰相多用经术士,故风俗淳厚。近世重文轻儒,参以法律,此治化之所以益衰。”唐高宗、武后以后之弊象,王珪已逆知之Ψ 矣。

  国家既无教育,而空悬一格以为考试。【此犹专據科举言。诸色人流,以及世◥胄门荫,并以无之。】而考试标准又渐渐趋重于进士科之诗赋。

  隋大业置进士科,试策问。唐初亦因之。髙宗∑永隆二年,考功员外郎刘思立言:“进士惟诵旧策,无实才。”遂诏进士先试¤杂文两篇,通文律然后试策。所谓杂文,即诗赋之类。玄宗天宝十一载,诏:“进土帖经既通,乃试文、试赋各一篇,文通ㄨ乃试策。”可见进士科在永隆以前止有对策;天宝以前有策、有诗赋;天宝以后有帖经、有策、有诗赋。说者谓隋以诗赋取士,未是。惟对策多可抄袭,帖经惟资记诵,别高下、定优劣,以诗⊙赋文律为最宜。故聪明才思,亦奔凑于此◤也。

  开元以后,成为风气。

  开元以前,未尝专尚进士枓,故天下名士杂出他途。开元以后始╳尊崇之,故当时名士中此科者十常七、八。其后则公卿非进土出身不为美。开元二十五年敕:“进士以声韵为学,多昧古今;明经以帖诵为功,罕穷旨趣”,是当时未尝不知其流弊,而无以为变。

  全国上下尚文之风日盛,尚实之意日衰。

  此亦武后时开之。【史称:“永淳以来,台阁髦(máo)彦无不以文章达,“而中书舍人尤为朝廷盛选,诸官莫比。”相传武后天授元年,寿春君王盛器↑兄弟初出阁,同日受册,有司撰仪注,忘载册文。及百寮在列,方知阙礼,宰臣相顾失色。中书舍人王勃立召小史五人,各令执笔,口授分写,同时须臾俱【毕。词理典赡,时人叹服。当时所艳称之故事率如此。又,自王≡通至王勃,一家学术之变,即可以觇世尚也。】武后诏张昌宗撰三教【珠英,文学士李峤、阎朝隐、徐彦伯、张说、宋之问、崔湜、富嘉谋等二十六人助成之。阎朝隐为武后祷疾少室山,沐浴◣伏身俎盘,为牺请代。宋之问等至为易之奉溺器。二张诛,朝官房融、崔神庆、崔融、李峤、宋之问、杜审言、沈佺期、阎朝隐等皆坐窜逐。后之问又谄事太平公主见用。安乐公主权盛,复往谐结。此可见当时朝↓士风习矣。

  诗赋日工,吏治日坏。

  杜佑通典论此,曰:“国家贞观中,有户三『百万。至天宝末,百三◣十余年,才如隋氏之数。圣唐之盛,迈于西汉,天下编户合踰元始之间,而名籍所少三百余万。直以◆选贤授任,多在艺文。才与职乖,法因事弊。隳循名责实之义,阙考言询事之】道。习程典,亲簿领,谓之浅俗;务根本,去枝叶,目以迂阔。职事委于羣胥,货贿◆行于公府,而至此也。”【长庆初,给事中◣丁公著高穆宗:“国家自天宝以后,风俗奢靡,宴处群饮,以喧哗沉湎为乐。届重位、秉大权者,尤杂①倨肆于公吏之前,曾无愧耻。公私相效,渐以成俗。由是物务多废。”此可与杜佑之↓言相参证。重艺文,习奢靡,其事亦相因也。】

  唐代政治界的风习,大有从北朝经术转向南朝文学的意味。这亦是◥唐代盛运中衰征之一。【宋神宗讥「唐太宗“为文学庾信”,郑毅夫谓太宗“文章纤靡,不与◣功业称”。炀帝雎』好文,而犹能矫南土之弊;太宗转溺南风。南方之文采风流,终于战胜北人之朴厚,为隋、唐统一盛运中一极可注意之亊,又会昌四年中书门下奏:“齐月断屠,出于释氏。国初风俗,犹近梁、陈:卿相大臣,颇遵此教。”即孔颖达诸人为五经正义,亦多◣行南废北。

  二、政府组织之〒无限止的扩大

  政权无限制解放,同时政府组织亦无限制扩大。【时则有三省、九寺、一台(御史)、五监(国子、少府、军器、将作、都水。)唐代的政府组织,其第一可见的缺点,即为重规叠矩,有许多骈拇无用的机关。

  范祖禹谓:“既有太尉、司徒、司空,而又有尚书省,是政出于二。既有尚书省,又有九寺,是政出于三。本朝裕陵【神宗。】好观六礼,元丰官制尽用※之。中书造命,门下审覆,尚书奉行,机事往往留滞,上意亦颇以为悔。”

  六部与九寺,职权即多重叠。

  太常、宗正、鸿胪可入礼部,光禄、卫尉、太仆可入ㄨ兵部,大理【即廷尉。】入刑部,司农入户部,少府入工部。大体均可消并。

  北周书:“太祖以汉、魏官繁,思革前弊。大统中,命苏绰、卢辩≡依周制改创其事。”通典谓:“后周依周礼置六官,而年代短促,人情相习已久,不能革其视听,故隋氏复废六官,多依北齐之制。官职重设,庶务烦滞。加六尚书似周官之六卿,又更别立寺↑监,则户部与太府分地官司徒职事,礼部▲与太常分春官宗伯职事,刑部与大理分秋官司寇职事,工部与将作分冬官司空职事。

  自余百司之→任,多类于斯,欲求理要,实在简省。”今按:九寺乃古代封建政治之遗骸,为王室之仆佣。南北朝中央势微,王室衰替,则九寺职权日失其绪。西魏王室最为单孤,故北≡周君臣独有意于模古更新。惜乎隋代不能完此美意,隋文存心蔑其前代,改袭北齐,而六尚之制,实则仍蹈北周六卿之体貌,则无怪与九寺为复沓,有如▓杜氏之讥矣。

  唐兴诸儒,亦未能穷究治要,遂使九▅寺骈拇,依然存在。玄宗时制唐六典,虽亦意准周礼,不知九寺固非周礼所有,仍不能荡涤更新,是则北周君臣一番创作↓之精神,实未为隋、唐所接纳也。故隋、唐而后,中国史上虽不复有古昔封建时代之贵族,而仍存古昔封建遗蜕之王室。【其详见论汉制。】下益卑,上益崇,君尊臣屈,一成不革,又岂独官职之重叠而已!是亦读史者所宜大与惋惜之♀事也。

  新机关产生,旧机关不取消,造成冗官坐食,不仅有损国帑,同时还妨碍整个政治效能之推进。

  唐官∏有流内、【官置九品,品各有正、从,四品以下▆又分上、下,共三十阶,谓之“流内”。】视流内、流外【九品以外别置←九级,自勋品以至九品,无正、从。谓之“流外”。“视流内”亦自勋品至九品。】之别。

  又有∏职事官与散官、【散官不带职事,给律禄,与朝会,班列依本品之次。皆崇官盛德,罢剧就闲者居之。如开府仪同三司、光禄大夫、膘骑三司,是也。】

  勋官【出于周、齐交战之际,本以酬战士。其后渐及朝流。如上柱国、柱国、上护军、护军、轻车都尉、骑都尉等。】之别。

  又有正官、【阶高∏官卑称“行”,阶卑官高称“守”。官、阶同,无“行”、“守”字。】试官、【未为正命,始于武后时,藉以收买人心。当时谚曰:“补阙连车载,拾遣平〖斗量,把推侍御史、腕脱校书⊙郎”,其滥可想。】

  员外郎【俸禄减正官之半,亦始武后时。李峤为尚书,员外郎至二不余员。卢怀慎神龙中疏:“京诸司员外官数〇十倍,近古未有。”又有“同正员”,禄俸赐与正官同,惟无职田。】之别。【中宗时,韦后、太平公主用㊣事,于侧门降墨敕斜封授官、号“斜封官”,亦数千员。李朝隐为吏部员外郎,执罢千四百员,怨诽哗然。】

  贵族卐门第特权阶级逐步取消,政权官爵逐步公开解放,引起了官僚膨胀的臃肿病。

  太宗省内、外官,定制七百三十〇员。【此據百官志。新书曹确传则云:“太宗著令,文武官六百四十三。】而杜佑通典计唐文武官及诸色胥吏总三十六万八千六百六十八人。【元和六年宰〗臣李吉甫奏:“自汉及隋,十有三代,摄其官员,皆少于国家所置。】

  历代官数

  汉——130,285员。【哀帝时数,兼诸府州郡『胥吏在内。】

  后汉——7,567员。

  晋——6,836员。

  宋——6,172员。

  齐——2,063员。

  后魏——7,764员。

  北齐——2,322。

  后周——3,989员。

  随——12,576员。【内官2,581,外郡县官9,995员。】

  唐——18,805。【内官2,620,外郡县官16,185。】

  与官员日增相因并起的现象,便是官俸日〇高。

  唐初依品制俸,官一品月俸钱三十缗,职田禄米不过○千斛。开元时一品月俸至二十六千。天宝【数倍于开元,大历又数倍于天宝,而建中又倍于大历。大历中,权臣月俸至九▽千缗。元载为相,【以仕进者多乐京》师,恶其逼己。】厚增外官外官俸,刺史月给或至千缗。至常袞相,乃加京官俸,岁约十五『万六千缗,又加诸道观察使、都团练使、副使一下料钱,使上下有叙。李泌为相,又增百官及∞畿内官月俸。【复置手力资课岁给钱。左右卫上将军以下,有六项杂给:一粮米,二盐,三私马,四手力,五随身,六春冬服。射生、神策大将军增以鞋。州、县官有手』力杂给钱。】至会昌,三师至二百◆万,三公百六十万,侍中百五十万,中书令、两省侍郎、两仆射百四十万,尚书、御史大夫百万,节度使三十万,上州刺@史至八万。【建中时,沈既济言:“天下财赋耗数之大者惟二:最多者兵资,次多者官俸。其余杂费,十不当二事之一。】

  这一个趋势,愈走愈失①其本意,遂致做官只是发●财分赃,而不是办事服务。

  一方面又因用人进退之权,完全集中于中央,欲求精密而』反不精密。

  汉有辟除,故选部不◇劳。自隋一命之官皆授之朝廷,州郡之官悉归于吏部,唐承而不革。【唐代仕宦多由●科目,而辟署亦时有之。有既为王官而被辟者,如张建封辟许孟容、李徳裕辟郑畋、白敏中辟王铎是也。有登第未释褐入仕而被辟者,如董晋辟韩愈是也。有强起∑ 隐逸,如乌重允之于●石洪、温造,张搏于陆〒龟蒙是也。有特招智略之士,如裴度︾于柏耆、杜慆于辛谠是也。所谓隐逸智略之士,亦多起于白◇衣。故刘攽言:“唐有天下,诸侯自辟幕府,惟其才能,不问所从来。而朝廷常收其◢俊伟,以补王官之却。宋时虽有辟法,然白衣不可辟,有出身未历⌒ 任者不可辟;对辟者复拘以资格,埘限举主,去古法愈远。而倜傥俊驰之士,少得自远矣。】其法始于孟冬,终于季春,天下之士奔走往来,秋往而春归。归装未卸,选期又至。是以远者、贫者、老者多不能至。至者千百,而授者不能什一。有出身二⌒ 十年不得禄者。羣天下之士,决于一、二有司之目,察其貌言,考其书判,任公力所不逮,容私何所不至。请托纵横。奸伪百出。然唐之考课,尚为后〗世称美。其法有四善、【以著其德行。】二十七最,【以著其术数。】相为乘除而分九等。上者加阶,次进禄,下夺禄,又下解任。置知考使,常以宰相董其∑任。每能以物望取人而不疑于有司,故唐贤每¤言选举之弊,而于考课无异议。【卢承庆考内外官,一官督运漕,风失米,卢考之曰:“监不运损粮,考中下”其人容@ 止自若,无一言而退。卢重其雅量,改注曰:“非力所及,考中中。”旣无喜容,亦无媿词。又改注曰,“宠屛不惊,考中上。”此尤唐代考课中之嘉话也。】

  而授官任贤之事,渐变为挨资得官

  刘秩云:“古者封建诸侯,自卿以降,各自举任。汉室佐史,皆牧守选辟。近则一命拜∑免,必归吏部,按名授职,犹不能遣,何暇采访贤良,搜核行能?”

  中央政府规模扩大,政权集中,官僚充塞,阶资增多;地方官权位日落,希求上进的自然羣趋中央,遂连带引起重内轻外之习。

  此弊贞观ξ 时即甚显。【若推溯言之,则远始晋代。晋李重杂奏议(群书治要、艺文类聚引):“秦、汉倚丞相,任九卿,虽置五曹尚书令、仆射之职,始于掌封奏以宣内外,事任尚轻。而郡守牧民之官重。故汉宣称‘所与为治,惟良二千石’。其有殊效,玺书勉励,或赐爵进秩,礼遇丰厚。及至东京,尚书位渐优显,然令、仆出为郡守,锺离意、黄香、胡广是也。郡守入为三⌒公,卢延、第五伦、桓虞、鲍昱是也。近☆自魏朝名守,杜畿、满宠、田豫、胡质等,居郡或十余年,或二十年,或秩中二千石,假节犹ξ不去郡。此亦古入‘苟善其事,没世不徙官’之义。内官之贵,于今最隆。太始以前,多以散官补群郎,亦径补黄门中书郎,今皆▼数等而后至。百事等级遂多,迁补转徙如流,能否无以着,黜▼陟不得彰。为万治ξ之大弊。夫阶级繁多而冀官久,官不久而冀治功成,不可得也。】马周上疏:“古者郡守、县令,皆选贤德,或由¤二千石高第入为宰相,今独重内官,刺史多武夫勋人,或京官不称职始〖补外。”张九龄玄宗时疏云:“京辅近处州刺史,犹择人,县令或ξ备员。其余【江、淮、陇、蜀、三河等处。】但于京官中为闲散者,或身有累,在职无声,用于牧守,以为斥逐。”【武夫流外,积资得官,书为刺史。县令以下固不胜言。】

  中央政府固易趋腐化,而地▼方政权更难整顿。唐代的△地方吏治,因此不易与西汉相比。

  西■汉选用分于地方;唐则专于吏部,因此选择不精,并不负责。西汉官少,阶位疏阔,故能久于任职而专责成;唐则官多阶位密,故速于迁调,而又多掣肘。【卢怀▽慎中宗时疏:“比来州牧上左,及两畿县令,罕终四考。在任多者一、二年,少者三、五月,據即迁除。”其弊至此。又桉:梁朱异立法,分诸州为五品,以大小为牧守高下之差,而♀定升降之等。凡异国降人边陲之地悉为下州,论者谓:“以安▽富遂巧宦之欲?而使顽懦者困边民、开边衅。后世南荒、北鄙寇乱不息,莫不自守令召之。”

  唐制州、县有畿、赤、望、紧、上、中、下、雄之别;明则有边、腹、冲、疲♀繁简调除之法。然边重于腹,瘠重于饶;而任官者腹、饶为上,边、瘠为下,何以劝能吏而贱贪风?此等皆多为阶级,又重▽官位而不重官职之病也。汉县令有∩迁郡守者(王遵、魏相),有迁刺史者(朱博),有迁谏大夫者(刘辅),有迁京辅都尉者(赵广汉),有♀迁御史中丞者(薛宣),亦有吏民所爱,增秩复留者(焦延寿)。地ㄨ方下级官吏之地位,乃为后世不可想望。】

  在这一种繁委业胜的政治情况之下,很容易叫人放弃了宏纲阔节,而注意到簿书案牍上去。

  牛弘问刘炫:“令史百倍于前,判◆官减则不济,何也?”炫曰:“古人委任责成,岁终考其殿最◤,案不重校,文不繁悉,府史之任,掌ㄨ要目而已。今之文簿,恒虑覆治。锻炼若∩其不密,万里追证百年旧案。故谚云:‘老吏抱案死。’事繁政弊,职此之由。”则此种景象,自♂隋巳有之也。张九龄云:“始造簿书,备人遗忘,今反求精案牍,不急人才,何异遗剑中流,而刻舟以求?”

  一ㄨ面在分别流品,看不起吏胥;【诸司↑令史皆“流外”。】一面却把实际的政务,都推放在吏胥手里,【薄书案牍,皆其所掌。】这一个情形,自唐以下遂莫能革。

  政府的扩大现象中,更可诧骇的,是王室生活之奢靡。太常所属乐人有数万员。

  唐书礼乐志:“唐之盛时,凡乐人、音声人、太常杂户子弟隶太常及鼓吹署,皆番上,总号‘音声人’,至数万人。”按:李峤疏:“太常乐户已多,复求访散乐,独特鼗(táo)鼓■者已二万余员。”此在中宗时。至宣宗大中初,尚≡有太常乐工五千余人,俗乐一千五百余人。

  供膳至二千四百人。【汉太官司令宰士二百人。】

  齿簿用二万二千二二百二十一人。【详唐书礼乐志◥。】

  宦官、宫女之盛,遂为唐政腐败一要端。【详另述。】

  种种病痛,自贞观以后,经过高↓宗之懈弛,武后之放恣,历中宗韦后之乱≡,到玄宗时陆续呈露。然苟有大有为的政府,尽可革新,并非死症。不幸玄宗在盛大光昌的气运之下,始则肆意开边★,继则溺于晏安,上述各病痛,反而加甚益厉,遂致终于激起安、史的大变。

  第二十七章新的统一盛运下之对外姿态【唐初武功及中叶以后之外患】

  一、安史之乱以前

  中国在其统一盛♀运之下,对外理可有相当之发展★。

  唐初强敌,厥为北方之突厥。

  突厥【即汉之“丁零”,世居金山,即阿尔泰山之南。】初臣于柔然,【蠕蠕。】后渐强。【击灭柔然。】周、齐争结姻好,倾府库事之。其汗佗钵益骄,谓其下曰:“我♀在南两儿常孝顺,何患贫也?”

  傅奕日曰:“自刘、石至后周,皆北狄种类,相与婚姻。高氏聘蠕蠕女为妻,宇文氏以突厥女为后★。北齐供突厥岁十万匹,周氏倾国事之,锦衣玉食长安者♂恒数千人。周、齐使于突厥,遇其丧,剺面如其国臣。”

  隋代突厥内侵,【突『厥汗沙钵略妻宇文氏女,曰千金公主。】为隋所破。嗣突厥内乱,沙钵略归附。【千金公主赐姓◣杨氏,改封大义公主。此在平陈♂前。】

  后突厥汗染◣干【沙钵略之子,據『通典则为沙钵略弟处罗侯之子。】来求婚,隋使杀斤金公主而妻以宗室女安义公主。【后拜为启民可汗。安义公主ω死,又妻以义成◣公主。】

  大抵突⊙厥其势骤盛,而政治组织,不能坚凝,自分东西,时生内乱。而中国已趋统一,突々厥遂终于屈服。

  突『厥政治组织远不逮匈奴。匈奴“单于”一统,突厥则分卐据一方者皆称“可汗”,其尊卑与“大可汗”不甚殊。杨忠与突厥伐齐还,言于周武帝,曰:“突厥首领多而无◥法令,何谓难制驭?”頡利入寇,唐太宗谓.‘“突厥众而〇不整,君臣惟利是视。可汗在水西,而酋帅皆来谒我,我醉而缚之甚易。”阵百药云:“突厥虽云一国,然其种类区分,各有酋帅。”此乃突厥在◥隋、唐々初年所以虽盛而遽摧之故。

  炀帝大业三年,幸榆林,启民来朝。帝亲巡云中,幸启民所居。【在今马邑。】启民躬为帝削帐外草。

  隋末,中国乱离,中国人多往归突厥,始可汗【启民子。】遂复盛。

  史称其“控弦百万,东自契丹、西尽吐谷浑、高昌”,盖北方几于》混一。

  唐高袓起太原,请兵于突厥。曰:“若人长安,土地民众归唐,金玉缯帛归突厥。”突厥遣二々千骑助师。【时群雄如窦建德、薛举、刘武周、梁师都、李轨、王世充等悉臣尊之。】

  唐初,突厥遂屡为边患。

  武德七年,突厥又入寇。或劝太祖烧长安避之,以太宗谏而▲止∞。九年,突厥十万骑至渭水上,太宗与房玄龄等六骑诣水滨,与其頡利【启民弟。】隔水语,卒盟而归。

  然突厥势虽张,其内政未臻∮凝固。贞观元年,铁勒、薛延陀、回纥诸部皆叛。【薛遣突利讨之,败归,颉利拘之十余日。】颉利又ぷ与突利【启民子。】失和。并逢大雪,羊、马皆死。【华人逃北者亦屯聚山险。】二年,突利请入朝。【西汉南匈奴内附,尚在武ぷ帝时卫、霍绝漠大胜之后六∮十余年。此在堂、突厥交兵之前,形势大不同。】三年,命李靖出讨。【时突厥北№部诸姓多叛颉利,归薛延陀,唐乘楼拜其酋夷男为真珠可汗。薛延陀既疆①、突厥自弱,请和亲,唐因而讨之。六总管师十余万,皆受靖节度。靖骁骑三〓千,先出马邑以逼之。】四年,进击定襄,【以精骑一万夜袭。】颉利被俘。【先后仅半年。】

  男女来ぷ降者十万口。其酋长至者,皆拜将军、中郎将,布列朝廷,五品以上百余人,殆与朝士相半。因而入居长安者近万家。

  突厥既破,其部落或走薛延陀,或走西域,而四夷君长,遂诣阙请帝为“天可汗”。【唐至此即威震塞外。】贞观▂十五年,李绩【以精兵三千。】讨破薛延陀。二十年,灭之。【薛延陀之盛,始贞观二年,立国既促,灭之自易。】薛延陀既灭,回纥徙居突厥故地♂而未强,时中国得暂安。

  十四年,灭高昌,设安西都护府。十八年,破焉耆。二十二年,破龟兹。唐之声威,达于葱岭。

  高宗时灭西突厥,唐之威力遂踰葱岭,西及波斯。【高丽亦于高宗时内服☆。】

  时蛮夷多内属,即其部█落为羁縻府州,多至八百五十有六。又于沿边设六都护分统之。

  唐对外极盛世代之六都护府:

  安北都护府

  属关内道

  治金山,【阿尔▂泰山境,开元二年移治中受降城。】领碛北诸州府。【龙朔中,分燕然都护府之碛北,领回纥者更号瀚海都护府,总章二㊣年更名。】

  单于都护府

  属关内道

  治云中。【今绥远归绥县城南。】领碛南诸府州☉。【阴山之阳,黄河之北。贞观二十一年设燕然都护府,龙朔三年名云中都护府,麟德初改。】

  安西都护府

  属陇右道

  治龟兹。【今新疆库车县,先治西州,今吐鲁番。】领西【域诸州。【自天山南㊣路至波斯以东。设于▃贞观中,为最先。】

  北庭都护府

  属陇右道

  治庭州,【今新疆↘孚远县北。】领天山以北诸府州。【金山以西。长安二年设。】

  安东都护府

  属河北道

  治平壤,【朝鲜境。开元二年徙平洲,天宝二年又移于辽西故郡城。】领高丽∑诸州府。【设于总章初。】

  安南都护府

  属岭南道

  治交州,【安南境。】领交趾府州及海南诸国♀。【设于调露初。】

  其余则统于营州、【契丹、奚、室韦、靺鞨部落隶属之。】松洲、【西羌别种党项》等隶之。】戎州、【南中诸蛮。】等都督府。

  唐地东西九千五百一十╲一(9511)里,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(16918)里为极盛。南、北皆如前汉盛时,东不及√而西过之。

  唐代武功之盛,其关于】国内政治之修明,民力之富厚,已详前述。别有一√事当附论者,则为当时马匹之繁殖。马盛无如「后魏。太武太延二年,于云中置野马苑。平朔方、陇右,以河西水草善,以为牧地。马三百余万匹,橐驼半之。

  孝文迁洛,宇文福为都牧给事♀,规石济以西、河内以东,据黄河南北千里为牧地。岁自河西徙◥牧渐南,欲其习水「土。【高欢说尔朱荣,谓:“闻公有马十二谷,色别为群,将此竟何用?”】时江、淮有马∩不过数十万,强弱之形即此而见。【宋周朗上书谠言,谓:“人①知不以羊追狼、蟹捕鼠,而令重车弱卒与肥马悍胡相逐,其不能济固易。汉之中年能事胡者,以马多也。既兵不可去,车骑应蓄。”

  唐马政殆承北朝遗风,故亦称盛。唐初太仆少卿张万岁领羣牧,自贞观至麟德四◥十年间,马七十万六千匹。【此據张说群牧颂。旧唐书卷一四一云:“四十万匹在河、陇间。】置八使,设四十八监,跨陇右、金城、平凉、天水╱四郡地,幅员千里。犹为隘狭,更析八监,布于河曲丰旷之野,乃能容之。

  玄宗々开元初,惟得二十四万匹,至十九年复成四十四万匹。【东封,取牧马数万匹,每色一队,相ㄨ间如锦彇。】

  魏元忠云:“师行№必藉马力,不数十万不足与虏争。”时即“步军皆有私马”。【旧唐书高仙芝传。】杜牧谓:“冀州々产健马,下者日驰二Ψ百里,所以兵常当天下。”【罪言。】郭子仪谓:“吐蕃之来,称四节度,将别万人,人兼数马。臣所统士不当贼四之一,马不当贼百之二。”

  唐自失河陇,失冀北,而惟恃岁市回鹘之羸马,则国力亦遂不竞。盐铁论:“一马伏枥,当中家六口之食,亡丁男一人之事。”宋代产马地皆归随、厦,中原畜马费不赀,而气不高肃,地不宽旷,水草不丰,马不肥健。唐、宋国力进退◤,此亦一因。

  然国←运展扩,亦有其∞相当的限度。中国以农立国,地兼寒、温、热三带,国内贸易足可自给↑,国外通商非必需。往往以我日用品易※彼奇珍异玩,徒足引起国内之贫富不均,以及风俗之奢华。而于整个国民生计,无大补益。故对←外战争,除防止侵略外,常无所利。【殖民、通商皆非当时所急需。】时惟因国力丰盈,往往易于激起君主之好大喜功◤,而流于穷兵黩武。【炀帝即因此失败。太宗之伐高丽,亦因超过国防战№争之外,魏征、李大亮等均有谏诤。】弊中国以事四夷,已为高宗、武后以来一辈人所不满。【神功元年狄仁杰上疏,请捐疏勒等四镇以肥中国◥,又请罢安东以实辽西;停江南之之转输,慰河北之劳弊。事并不行。】

  至玄宗时,国内益臻安富,而朝廷之对外经营,亦益趋积极,于四边境置十节度经略使。

1

  安西节度使【今新疆库车。】

  抚宁西域,统制龟兹、焉耆、于阗、疏勒四镇。兵二万四千人。

2

  北庭节度使【今新疆孚远。】

  统瀚海、天山、伊吾三军,防制突骑←施、【西突厥别部⊙。】坚昆、默啜。兵二万人。

3

  河西节度使【今甘肃武威。】

  隔断羌、胡之交通。兵七万三千。

4

  朔方节度使【今宁夏灵武。】

  捍御北狄。兵六万四千七百。

5

  河东节度使【今山西太原。】

  与朔方掎角⊙,以御突厥、北狄。兵五万五千。

6

  范阳节度使【今北平。】

  临制奚、契丹。兵九万一千四百。

7

  平卢节▓度使【今热河朝阳。】

  镇抚室韦、靺鞨。兵三万七千五百。

8

  陇右节度使【今青海乐都■。】

  备御吐蕃。兵七万五千。

9

  剑南节度使⊙【今四川成都。】

  西抗吐蕃,南抚蛮獠。兵三万九百。

10

  岭南节度使【今广东广州。】

  绥靖夷獠,以镇南海诸国。兵万五千四百。

  上列十╱节度经略使,共兵额四十八万六千九百人。

  开边太广,则边兵不得不增●。而府兵制既坏,此等边兵多出招募。一面形成外强【中弱之势、一面又因坐养巨额军■队,而影响及于全国之经济。

  开元初,每岁边费约用钱二百万贯。及末年,至一千万贯。天宝末,更加四、五百万。每岁用衣千二十万匹,粮百九十万斛。时关辅及朔方、河、陇四十余郡▽,河北三十余郡,每郡官仓栗多者百万♀石,少不减五十万石,至天宝末无不罄▽。

  唐制,州、【郡。】县以上╲有十道按察使,【本为都督,以权重改。】督察地方行政。开元中,或加采访、观察、处置、黜陟等名目;此皆理民事『。至边疆,有事出征,则有大总管;无事镇守,则布大都督,主兵事。【兵之戍【边者,大曰“军”,小曰“守捉”。曰“城”,曰“镇”,皆有使。总之者曰“道”,有大将一人,即大都督。】

  高宗永徽以后,都督√带使持节,【犹全权【印信。】谓“节度使”。【时犹未以名官。及景云二年,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▽、河西节度使,始有“节度使”官名。】然亦止统♀兵,不侵及民事。边帅皆用忠※厚名臣,不久任,不兼统。功名著者,往往入为宰相。【唐初如李靖、李绩、刘仁轨、娄师德等。开元以来如薛汭、郭右振、张嘉贞、王晙(jùn)、张说、杜暹、萧嵩、李适之等。】

  开元以来,边将久任,十余年不易。乃朔方、陇右、河东、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◆,以数∩州为一镇,节度使即兼统此数州,而州刺史尽属之。故节度使多兼按察、安抚、度支诸使,土地、人民、甲兵、财富皆有之。此为地方政制上一大变化。

  又玄宗相李林甫,嫌儒臣以战功『进,尊宠间己,乃请专用蕃将,于是诸道节度多用胡◆人,【如安禄山、高仙芝、哥舒翰等。】其所带镇兵,间亦杂有大量之胡卒。其先本用兵防胡,其后乃变为豢胡为兵,全失本意。

  近人有主李唐为蕃姓者,其事信否无确据。然唐高祖李渊母独孤氏,太宗母窦氏,外袓母宇文氐◇,高宗¤母长孙氏,玄宗母窦氏,皆胡族也。则李唐世系之深染胡化,不容诤论。【如太宗子承乾行径可〒证。即唐初女祸频仍,如武、韦、太平公主等,亦北朝家庭女权伸张之遗风。】唐人对种族〗观念,亦颇不重视。【太宗贞观十八年,突厥俟利苾(bì)可汗来降,有众十万,自请处胜、夏之间,太宗许之,曰:“夷狄亦〗人耳,与中夏不殊。以德治之,则可使如一家〒◇。”唐室之夷、夏一视,自始既然。】

  即據宰相世系表九十八族三百六十九人中,其为异族者有十一姓二十三人。【據丁文江中国系列人◥物之地理分布统计,前汉外族比数为·九六,后汉·二一,唐三·九,北宋·六一,南宋〇,明·九七。】时人遂有“华戎阀阅”之语。【旧唐书¤七十二李守素传。柳冲论人物,亦分山东、江左、关中、代北四部。】崔慎猷【宣、懿时。】至谓:“近日中书,尽是蕃人。”【指白敏中,毕诚。】又唐初已多用蕃将,【见陔余业考。】甚至禁军亦杂用蕃〒卒。【建成募幽州突厥兵三百,纳宫中。贞观百骑亦为蕃口,见旧书王毛仲传,开元八︻年敕:“于两京及诸州拣取十万人,务求灼然骁男,不须限以蕃、汉】唐人既↑不严种姓之防,又不能注意于国家民族的文化教育,而徒养诸胡为爪牙,欲藉以为噬搏之用,【唐武宗尚命李德裕为异域归忠传。】则宜酿成此旷古未有之大祸矣。

  安禄山本营州杂胡,而玄宗授以大权。

  开元二十九年为营州都督,天宝元年兼平卢节度使■,天宝三年兼范阳节度使,九年赐封东平郡█王,【唐将帅封王始此。】兼河北道采访处置使,十年兼河东︼节度使,几乎今辽宁、热河、河北、山西诸省尽入其掌握。

  拥兵至十八万★。【内杂同罗、奚、契丹↓室韦等族。禄山养★诸族“曳落河”八千余人为假子,其军号“父子军”。】又以蕃将三十二人尽代去其部下之汉将。【禄山事迹,“禄山专制河朔,其中契丹委︼任尤重。一国之权,十得二、三。行军用兵,皆在掌握。”】

  安禄山的势力,是唐室用中国财富豢养成的胡兵团。此种胡兵团,只朘吸了唐室的膏血,并没有受到唐☆室的教育。他们一旦羽翼成长,自然要扑到唐室的内地来。所谓安、史之乱,终于天宝十四年的十一月爆★发。

  安、史之乱,蔓延□ 大河南北,破两京,延及九年。讨平安、史乱的诸将,亦几乎尽是胡人。

  惟郭子仪乃汉人。其它如李光弼,契丹人。仆固怀恩,铁勒之仆☆骨族。浑释之,浑族。王思礼,高丽族。贺兰进明,鲜卑人,荔非元礼,羌人。安抱玉,安息人。白孝德,龟兹人。

  安、史余孽以︽及讨安、史有功的将领,全部拥兵割地,造成此□ 后藩镇之祸。而藩镇的籍贯,亦几乎大部分是胡人。【详下章。】

  唐代的中叶,一面好大喜功,无限止的☆开边;一面又宽大为怀,全泯种姓之防,宜乎食此恶果。

  二、安史之乱以后

  唐人以过分的开边,激起内乱。及中国内部发生动摇以后,而其对外情ξ势,遂突然大变∏。最为中国患者为回纥。

  回纥其先本匈奴,元魏时号△高车,或曰敕勒,居薛延陀北。突厥亡,惟回纥与薜延陀最强。及攻残薛延陀,并有其地。遂南踰贺兰山境。

  安禄山反,肃宗乞兵于回纥,东京惨遭焚卐掠。

  唐与回纥约曰:“克城之日,土地士庶归唐,金帛子女皆□归回纥。”【此等条约,唐高祖入长安,借突厥兵,已先有之。】大军入西凉■,叶护【回纥太子。】欲如约。广平王俶【肃宗长子,时为天∮溪兵马元帅,后改名豫,即位为代宗。】拜于叶护马前,曰:“今始得西京卐,若遽俘掠,则东京√之人皆为贼固守。愿至东京如约。”后入东京,回纥遂纵兵大掠。【广平王△欲止,耆老以缯锦万匹赂ζ之,始止。】

  自此唐∮岁遗回纥绢二万匹。【使就朔方军受之。】

  宝应元年,【肃宗死,代宗立。】又征回纥兵讨史朝义,太子见辱。

  雍王适,【代宗太子,即位为德宗,时为天下兵马元帅。】与僚属从数十骑往见回纥可汗于河北,可汗责王不拜舞。【藥(yuè姓)子昂对以“礼不当然。”回纥将车鼻曰:“唐天子与可汗约为兄弟,可汗于雍王,叔父也,何得不拜舞?”子昂曰:“雍王,天子长子,今为元帅,安有中国储君向外国可汗拜舞乎!且两宫在殡,不应舞蹈。”力争久之。】鞭其从臣至死。【藥子昂、魏琚、韦少华、李进各鞭一百。以适年少未谙事,遣归营。琚、少华均一√夕而卒。】

  回纥再入东京,又肆行杀掠。

  士女皆遁保圣善、白马二寺塔避之,回纥烧塔,伤死者万计,火焰累旬不止。时中国军亦因回纥为暴而掠汝、郑间,乡不完庐,皆蔽纸为裳,更虐于回纥。

  自此回纥至∩横于长安,唐不能禁。

  回纥留京师者常千人,商胡伪服而杂居者倍之。县官日给饔饩。殖货产,开第舍,市肆善利〓皆归之。日纵暴横,吏不敢问。

  广德元年,回纥十五人犯含光门,突入鸿舻寺,门司不敢遏。

  永泰元年,仆固◎怀恩诱回纥、吐蕃人寇,郭子仪说回纥共攻吐蕃。是岁,回纥胡禄都督等二百余人入见,前后赠赉缯帛十万匹,府藏空竭,税百◎官俸以给之。

  大历七年※正月,回纥使者擅∩出鸿胪寺,掠人子女;所司禁之,攻击所司,以三百骑犯金光、朱雀门。是日,宫门皆闭。代宗ㄨ遣中使谕之,乃止。七月,回纥●又擅出鸿胪寺,逐长安令邵说,至含光门ω街,夺其马。说乘他马去,弗敢争。

  每岁和市,无异于行赂。

  自乾元♂以来,回纥岁求※和市,一马易四十缣,马动至数万匹,皆驽瘠无用。唐不能尽市,回纥待遣、继至者,常不绝于鸿胪寺。大历八年,代宗命尽ξ 市之。七月,回纥辞归,载赐遗及马价,用车千余乘。八月,复遣使者以马万匹来,有司请只市千匹,郭子仪以为逆其意太甚,自请输一岁俸为国市之。终于十一月♂命市六千匹。

  直到德宗时,回纥始稍衰。

  回纥本来风俗朴厚,及得唐赂,可汗始自尊大,筑宫殿以居,妇人有∮粉黛文绣之饰。中国为之虚耗,而虏俗亦坏。文化不长进的民族,骤与以物质上的享受,只是害ζ 了他。

  然而唐代还是不得不与回纥和亲。

  李泌请北和回◥纥,南通云南,西结大食,天竺,以困吐蕃,凡十五余对,德宗始允。【不忘宝应之耻,然知耻无勇,亦徒然也。】以咸安公主ζ 妻其可汗,归其◢马价绢五万匹。回纥上书,“昔为兄弟,今婿乃∞半子,愿为唐捍西戎。”【吐蕃。】

  至文宗开成后,回纥内乱,遂不振。

  唐中叶以后的外患,回纥以外,尚有吐蕃。

  吐蕃,今西藏地。贞观时,其君弃↘宗弄赞英略有大志,太宗妻以文成公主。时唐破吐谷浑、高昌,徙安西都护于龟兹,【初治西州,贞观十四年平高】昌,以其地置。高宗显庆三年,徙置龟兹。】统于阗、焉耆、疏勒,号“安西四缜”。

  高宗时吐蕃连西突厥余众,逼安西都护府,天山南路尽】没。

  玄宗时,收黄↘河积石,置神策军于临洮西,置浇河郡于积石西,置宛秀军实河曲地,置朔方、陇右、安西、北庭诸节度使以御吐蕃。极轮台、伊吾,所在屯①田积粟,【军城戍逻,万里相望。】中国无斥候警,几四十年。【是时中国盛强,自长安安远门(西面↘北来之第一门),西尽唐境,万二千里,闾阎相望,桑麻翳野,天下称富庶无如陇右。】

  安禄山反,潼关失守。尽征河、陇、朔方镇兵入国靖难,【谓之行营。】行边州无备,吐蕃乘间侵▲蹙。数年之后,凤翔以西,邠州以北,尽为蕃戎之地,湮没者数十州。

  自此∏屡为边寇。

  肃宗时岁⊙入寇。

老河口汉策水投2022年债权(老河口汉江湿地公园)

  代宗康德元年,陇右地尽亡。又进@围泾州,破邠州,入奉天,代宗幸陕。吐蕃∏入长安,立广武王承宏为帝,改元,擅作赦令,署官吏,留京师十五日,大掠乃去。【长安中肃然一空。】

  是年,剑南西@山诸州亦入于吐蕃。

  永泰元年仆固怀恩诱之入寇。

  唐以藩镇未╱靖,乃与吐蕃和,盟于清水。【甘肃。】约唐地泾州右尽弹筝峡,【今甘肃平凉Ψ县西百里。】陇州∏右极清水,【甘肃清水县西。】凤州西尽同谷,【甘肃成县。】剑南尽西山,【蜀西之山。】大度水。【四川西部,上流即四川大、小金川,下流于乐山(即嘉定)入江。】然其后仍数╱寇,泾、陇、邠、宁,民物荡然。

  武宗后,吐蕃始衰。

  宣宗时,始复秦陇、河湟之地。然自此唐亦垂亡。

  唐中叶以后的外患,大要在西北,而东北有契丹、奚、室韦、靺鞨诸族,其势亦渐盛。惟因藩镇擅地,务自安,障戍斥Ψ候甚谨,不生事于边,【俾可专力内向。】力故诸族亦鲜入寇。然休养生息,日以繁滋。

  尤著者为渤海,本粟末靺鞨,宝应元年诏为╲国,有五京、十五府、六十二州地。其国数遣诸生诣京师太学,习识古今制度,遂为海东盛国。

  唐以后中国的外患,遂自西北渐渐转移到东北来。

  就文物气象而言,西北已耗竭不振,而东北精华未泄,元气犹存。此因西北经吐蕃长期蹂躏,兵燹之余,自不如东北之完固。而此后所谓※东北之外患,其内里乃无不挟有中国社象自身力量之一部分。

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

作者:819848本文地址:/x39mrq/post/452.html发布于 2023-07-18
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◥处政信网